【台湾观点】近日江苏太湖爆发蓝藻污染事件之反思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8月12日讯】 2007年5月以来,江苏太湖爆发蓝藻污染事件。蓝藻在太湖湖面大量繁殖,形成一层蓝绿色而腥臭的浮沫,加剧水质恶化。居民家中的自来水腥臭难闻,不仅无法正常饮用,甚至洗衣、洗澡等都成问题,影响当地100多万居民的生活。不仅如此,此次太湖蓝藻蔓延全湖,在最严重的东太湖苏州水域,蓝藻还导致了大量鱼类死亡。

  太湖蓝藻事件不仅震动江苏省省政府,也惊动中共中央与国务院。6月上旬,国务院在无锡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认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因此必须调查水污染的原因。副总理曾培炎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防止蓝藻再次大面积暴发,及加强对水源地的环境的监测。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承认,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已让外界对江苏全面小康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质疑,因此“无论经济怎样繁荣发达,如果不能让老百姓饮用干净的水,人民群众就不会认可我们的全面小康模式,江苏全面小康的成果就会被颠覆。”

  牺牲环境保护是改革开放后中共经济发展的基本弊病。这种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环保的作法,已经让中共尝到苦果。自2005年底松花江污染事件以来,中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两三天便发生一起,并多发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江苏省是东部沿海省份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但太湖的水质却是全国最差的地区之一。本次水污染造成市民花钱购水,打击中共建立“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形象。因为即使经济发达的无锡地区,居民的饮水都无法充分保障。

  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可说是天灾人祸的结果。气候反常,夏季气温升高,给予蓝藻成多繁殖时间,可说是天灾的成分。但这次灾情之所以异常严重,却少不了人祸的因素。首先,当地官员包庇污染厂商的情形,可能相当严重。1999年时,太湖流域内的两省一市负责人宣告,1035家重点污染企业已经“悉数关闭”,辖区内再无超标排污企业。但实际上,一些按照规定根本不应该继续营业的工厂,继续营业,并将废水直接排放至太湖,导致湖水养份过高,蓝藻得以大量繁殖。追究深层的政治责任,官员包庇厂商甚至接受贿赂的事件,才是太湖整治未见成效之因。

  最后,该事件显示中央地方之间的权责不明与法令不完善。太湖的行政管理属于1992年成立的太湖委员会管理,直属水利部,由水利部部长出任组长。太湖事件的负责单位是在中央的太湖委员会,与地方各省县,难有明确的权责划分。此外,地方政府可以为追求经济发展,而因“超标”的排污向环保部门缴纳排污费。这种法令不完善使得环保执法出现灰色地带。

  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确实快速,但却犯了许多开发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时犯的毛病。过去错误偏差的政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当地民众的生活与健康。这是各国在推动经济发展时不得不注意的地方。

(本文由中央广播电台《台湾观点》节目提供,节目首播时间为周一至周五17时55分,网址为:http://www.rti.com.tw/)◇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台湾观点】 吃到饱还是吃到死
【台湾观点】中共难回避六四真相
【台湾观点】 美中贸易纷争逐渐白热化
【台湾观点】CCTV《百家讲坛》现象背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