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引发联想? 中国教科书删课文包身工

人气 4
标签:

【大纪元2月2日报导】(中央社台北二日电)中国作家夏衍的作品“包身工”日前从中国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悄悄消失。“包身工”是一篇报导文学,描写三十年代日本人在上海开设的纺纱厂里,来自农村的女工的悲惨遭遇。

“美国之音”报导,“包身工”写道: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这些包身工的住宿条件是: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小巷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笼一般,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是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宿三十多个人。──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个左右衣服破烂而专替别人制造纱布的“猪猡”。

报导说,许多人看到这篇文章后,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中国黑砖窑里干活的苦工,以及华南一些工厂里干活的农民工的状况。

根据“潇湘晨报”报导:在黑砖窑里,“工人们被拘禁在工棚内,每天早上天亮就开锁让工人干活,直到深夜又锁回工棚,工人的大、小便都在工棚内,中间三顿饭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平时吃饭、上厕所都有专人看管,干活稍慢就惨遭毒打,许多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痕。”

“山西新闻网”的报导,更直接从黑砖窑工人的遭遇联想到这篇文章:“中学课本里,著名作家夏衍的‘包身工’描写了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如今,运城市临猗县北景乡的一个黑砖窑里,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包身工’活剧。”

中国问题观察人士朱长超在名为“教科书两篇文章怎么不见了?”的文章中分析说,如果夏衍的文章仍旧登在中学教材上,学生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两代包身工,很容易产生联想:现代中国所谓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老板,在剥削工人方面,一点也不比日本纱厂的老板逊色。

他写道:“同学们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么多人民代表好不容易制定通过的宪法庄严地规定,中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为什么这大批工厂的工人却成了奴隶?革命成功了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还会出现新的奴隶?难道革命就是为了让新的包身工替代老的包身工吗?”

朱长超认为,就是为了防止这种联想,中国的教科书才果断地删去了“包身工”。

另外,有些网友注意到,在中国几乎人人会唱的“国际歌”,后面有几段歌词被删掉了。有人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的“巴黎公社诗选”中,找到“国际歌”被删掉的歌词:

“政府在压迫,法律在欺诈,捐税将民脂民膏搜刮;豪富们没有任何义务,穷人的权利是句空话;受监视的‘平等’呻吟已久,它需要别的法律,它说:‘讲平等,有权利就有义务,有了义务就有权利。’”

朱长超在文章中说:“不去消灭或者改变丑恶现象,却去删除旧时代写的揭露丑恶现象的文章,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倒果为因?”

相关新闻
比“黑砖窑”更甚的京城“黑监狱”
黑窑工被打死焚尸  少年冒死藏骨伸冤
人权团体:中国童工问题日趋严重
高智晟:黑社会化的员警权力普及化及日常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