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呈现的态度

顾客服务跟上品牌经营了吗(4)

珍妮尔.巴洛&保罗.史都沃

标签:

有些品牌专家甚至建议,品牌如何“思考”它的消费者,也应该列入品牌经营考量。举例来说,劳力士名表如何看待你这个人?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其中一个答案“你还不配戴劳力士”让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要购买这只表。

这里的思考逻辑是,如果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有真实的关系存在,那么他们对彼此都会有所评价,虽然两方的评价其实都是消费者自己想出来的。

试想一家小公司想购买大型顾问公司的服务。这家小公司的老板若认为顾问公司只想应付《财星》杂志上前一百名的大公司,或许根本不会拿起电话询问服务的可能性。

但他的想法可能是错的,这家顾问公司可能也欢迎小型企业来谈生意,只不过为了彰显公司的能力,所以只在广告宣传中列出最大、最知名的客户。

这样的做法创造出某种品牌宣言,或者说个性宣言。这家顾问公司可能也有复杂的电话语音系统,表现出它在财务上的成功,却可能因此让一些需要顾问服务的家族经营小店望之却步。

若我们都同意品牌对顾客展现某种态度,那么企业就必须将如何管理品牌态度纳入考虑。

举例来说,顾客区隔(主要依照生意来往数量,将顾客分成几群)可能创造出一种态度,从行为上明确表示“我们没有给你太好的待遇,因为你没给我们带来多少生意。”对于以提供服务为主的公司来说,这种区隔大部分会透过职员的行为明白表现出来。

航空公司在这一点必须相当留意。若他们只为经常飞行的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那么不常飞行的顾客就不会尽可能把哩程数集中在该航空公司。

而我们身为经常飞行的人,也会注意到当我们没选择最偏好的航空公司时,是否接受到价值较低的待遇。没有一家航空公司会用这种方式自我宣传,但职员会表现出来。这是不符合品牌承诺的行为。

品牌一度被看成企业对顾客的单向沟通,但现今品牌已经被视为互动式的沟通,这正是品牌化客服的精髓所在。

现今的品牌已发展为一套观念,而不仅仅是商标。因此,品牌已经失去严格的法律定义,转变为企业以几乎是人对人的方式向大众沟通,其中有部分沟通甚至包括企业本身的内部絮语。

品牌失去了吸引力?

有些人说比起过去,现在的消费者对品牌要冷漠得多,而且也有几个实例可支持这项观点。举例来说,卡尔森行销公司(Carlson Marketing Company)的报告指出,金融界的品牌忠诚度在2000至2001年间,下降了25个百分点。

这样的趋势在具有市场重要性的35岁以下消费族群尤为显着。著名品牌行销顾问公司PIMS在研究企业组织之后,报告指出在2000年,英国有四成的消费者对特定品牌商品确实有偏好。但到了2001年,这项数字滑落至三成。

《财星》杂志的报导也指出,消费产品品牌在行销世界发生了大地震:“零售商一度是大规模重要制造商旗下品牌的卑微小贩,如今举措已成为羽翼成熟的行销者。”此外独立品牌也开始占有市场。

然而我们应该指出,上述情况是品牌之间互争胜负。这是一场品牌竞争的结果,而不是品牌自身的衰败结果。

品牌吸引力滑落的解释之一,或许是过去品牌被用来区分品质的高下,但随着现今各地制造品质突飞猛进,就连亚洲充斥的赝品品质,都与它们所仿造的欧洲品牌几乎不分轩轾。

正如凯纳斯商业资讯顾问公司(Cahners Business Information)的行销主管布莱安卡登(Brian Kardon)所说:“在消费者眼中,品质本身仅是商品的一部分,它太容易取得,只能算是进场门槛而已。”

因此,除非品牌有超乎产品品质之外的特殊之处,否则现今多数的消费者不可能对那些品牌保持忠诚度。

品牌认同

星舰医院所享有的品牌认同,在接受品牌化服务的消费者心里,以及在落实品牌承诺的员工心中,创造出一种期许。

而最强势的品牌,往往是那些拥有最为贯彻一致、也最明确讯息的品牌。根据国际研究中心(Research International)董事马克‧金柏利(Mark Kinsbury)的说法,鲜明的品牌性格能带来下列好处:“消费者知道如何与具有性格的品牌“接触”,他们知道品牌所代表的意义,也知道品牌不会表现出哪些特质。”

一个具有性格的品牌,绝对不会设法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这一点相当关键。成功品牌不会吸引所有的人,而会锁定某个区隔的消费者,反映出特定的益处或经验,借此赢得他们在理智与情感上的认同。

无论这个区隔是宽是窄,强势品牌的认同都必须针对“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以及目标消费族群的需求、渴望与偏好来塑造。

在这个微妙的关系获得理解、品牌性格也获得确立之后,再持续强化广告、包装、代言及客服,才能够开始在品牌与顾客之间建立良好关系。

消费者对品牌认同的感觉大致上是不知不觉的,高达95%的品牌认同并非出自有意识的选择。这些感受与判断,运作得比有意识的评估要快上许多。

哈佛大学教授杰拉德‧萨特曼(Gerald Zaltman)提到某油漆制造商的特殊例子。油漆是一种日用商品,但公司发现当销售人员将自尊心与所销售的产品做连结,买方便愿意多付钱来买有品牌的油漆。

萨特曼注意到,行销研究人员通常忽略了品牌带来的情感效益,而把九成的研究重心放在产品或服务的效能上。

这类感受是一种快速运作的无意识流程,影响了我们大多数的消费选择,甚至是对娱乐的选择。

茱莉亚‧萝伯兹是过去二十年来片酬最高的女明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电影迷知道,如果他们去看她的电影,一定会心满意足离开电影院。他们在选择看哪一部电影的时候,根本不必刻意思考就做出这样的决定。

这种感觉可能是出自安全感:我做了一个聪明的决定。它可能是出自优越感:我知道如何做聪明的决定,我一眼就能看出价值或品质。

它可能是出自兴奋之情:我实在太高兴了!它也可能是持续很久、相当有价值的真实感受:那部电影让我很感动。

它可能是一种欣慰:现在我也可以告诉大家,我看过那部电影了!上述种种判断都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让他们做出决定、确定自己是谁、甚至能帮助他们就此度过每一天。@待续…

摘 自 《你的服务跟得上品牌吗?- 如何提供符合品牌形象的优质服务 》 高宝国际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50个让顾客乖乖听话的科学方法(3)
50个让顾客乖乖听话的科学方法(4)
50个让顾客乖乖听话的科学方法(5)
秒杀成交!让顾客掏钱买单(1)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