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潮童謠反映學生不滿現實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3月7日電】「現在學生真糟糕,愛哭愛笑還愛鬧;考試作弊有絕招,又能偷看又能抄;個個像個韋小寶,捉弄老師有技巧。」北京《少年儿童研究》雜志最近刊出《新校園童謠三十一則》,這些童謠的戲謔、調侃和表達出的不滿情緒立即引起社會人士一片嘩然。出版者稱,公開發表這些童謠并非表示欣賞和推荐,而是讓大家了解現在儿童的心態,從而予以儿童更多的關怀。

据東方日報8日報道,雜志主編、中國青少年研究專家孫云曉表示,《少年儿童研究》是一本以家長和老師為閱讀對象的雜志,辦刊宗旨是: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生活單調學習壓力大

至于此次刊登的校園童謠很久之前就已在學生中流傳,它的存在、學生的喜歡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公開發表這些童謠就是希望大家來探究這個原因。

孩子們為何自創并如此喜愛這些在成年人看來不太合常理的童謠呢?孫云曉認為:目前适合孩子們的詩歌、童謠太少,有一些很老的童謠已經不适合現在的社會,沒有時代气息,并且很多成年人不了解儿童世界,他們所創作的詩歌不能滿足孩子們的要求,而且也不能真正表現孩子的內心世界和真實生活,所以孩子們就自己創作了自己的童謠。而最為重要的是,孩子們的生活太單調,而且學習壓力太大,所以只能用自己的童謠來排解緊張不滿情緒。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心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會對新校園童謠反映出的另類感到吃惊和擔心。

三分一學生望离學校

据不久前出版的《新發現──當代中國少年儿童報告》中指出:中國儿童的學習壓力沉重,嚴重影響了少年儿童閑暇生活的質量。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把學習看做沉重負擔,并希望盡快离開學校,厭學情緒明顯。而老師、家長則過于樂觀地估計了孩子們在學校的感受。


    相關文章
    

  • 大陸變了味的“校園童謠” (1/7/2001)    
  • 美國新澤西州中文學校辦演講比賽 (11/29/2000)    
  • 通往靈山的路——和高行健相遇(上) (10/13/2000)
  • 相關新聞
    大陸變了味的“校園童謠”
    【秦鵬觀察】中國器官捐獻?看好你的孩子!
    日本媽媽和孩子在蘇州遇襲 日駐華使館回應
    【翻牆必看】河北官員的驚人腐敗曝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