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或和平主義的民族主義

米塞斯著,秋風譯

人氣 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21日訊】 現代政治的基本假定是:政治應該是民族的(national,此詞既有“民族的”之意,又有“國家的”之意——譯注)。

在歐洲大部分國家中,從現代時期之始,君主國家(princely state)就取代了中世紀的等級制度(estate system)。君主制國家的唯一政治觀念就是統治者的利益。路易十四著名的格言“朕即國家”就最精煉地表達了此一觀念,這種觀念在歐洲三大帝國宮廷一直延續到晚近的劇變爲止。魁奈的學說儘管引發了新的國家觀念,不是較少有人知道他早在寫作他的巨著前就提出了一句格言:Pauvre paysan, Pauvre royaume; pauvre royaume, pauvre roi.。在他看來,僅僅揭示國家的富裕繁榮有賴於農民的富裕繁榮是不夠的,他一直認爲,還必須揭示出:只有當農民富足之後,國王才能富裕起來,由此他證明了採取措施提高農民福利的必要性。國家(所應約束)的目標恰恰應該是君王。

與君主制國家相抗衡,18世紀和19世紀,自由的理念勃然興起,使古代共和與中世紀自由城市的政治思想復蘇。它與monarchomachs之反對君主連結在一起;它以英國的先例爲榜樣,英國的君主在十七世紀就已經徹底失敗;它利用一整套哲學、理性主義、自然法來戰鬥,它通過文學征服了群衆,使之完全服膺於這套理念。專制君主最終屈服于自由運動的進攻,從而出現了君主立憲制,出現了共和國。

君主制國家是沒有自然邊界的,不斷增加家族的財産是君王們的理想,每一位君主都努力奮鬥試圖使自己留給後代的土地廣于他從父親那兒繼承下來的土地。不斷獲取新的領地,直到遇上另一位同樣強大甚至比他更強大的對手爲止,這就是國王的使命。他們對於土地的貪婪,使他們根本不知邊界爲何物,每一君王的行爲及捍衛君主制國家理念的文獻中的觀點都能證明這一點。最重要的是,此一原則威脅著所有弱小國家之生存,它們之所以還能維持生存,則應歸功於大國之間彼此嫉妒,這些大國高度警惕著不想讓任何一個變得更強大。這就是歐洲均衡的概念,構成了它們之間一次又一次的合縱連橫。小國被毀滅也有可能不危及這一均衡,比如瓜分波蘭。君主們看待國家的方式,跟地産主看待其森林、牧場、農地的眼光沒有任何不同。他們出售國土、也交換國土(即爲了“使邊界更齊整”),而這些土地上的居民的統治權也隨之變換。根據這種解釋,共和國就是一種無主財産,任何人只要有能力就可以佔有它。這種政策到19世紀達到了頂峰:1803年的《神聖羅馬帝國代表議定書》,拿破倫的國家制度,維也納會議的決定,都是如此。

在君王們看來,土地和人民無非就是君主所有權的物件而已:前者構成了主權的基礎,而後者則是土地所有權的附屬物。對於生活在“他的”土地上的人民,君王們要求其服從和忠誠;他把人民差不多就當成自己的財産。而把他和他轄下之每個人連結起來這一契約(bond)也是使所有人連接爲一體的唯一途徑。專制統治者認爲他的臣民之間自行組成任何社會組織都是危險,因此他總是努力打碎臣民中一切傳統的團結合作關係,只要不是根據他所頒佈的國家法令設立、只要不利於新的社會組織之形成,甚至連俱樂部,都不得存在;同時他也不允許不同地區的臣民感覺到作爲一個君主統治下的臣民的那種同志情誼。不過,當然,君王們撕裂了構成其臣民的貴族、資產階級和農民中間的一切階級聯繫,使整個社會陷入原子化,從而也爲新的政治情感的興起創造了前提條件。臣民們已經越來越習慣於認爲自己並不是什麽狹窄小圈子的成員,而是一個人,是民族的一員,是國家和世界的一個公民,從此開闢了一種全新的世界觀。

自由主義的國家理論與君主制正相反,反對君主對土地的貪欲和用領土討價還價。這種理論首先發現,國家與民族的合一(coincide)是理所當然的,由此而形成了大不列顛——典型的自由國家,法國——爲自由而戰鬥的經典之作。這種情況看起來是理所當然,自由主義國家理論也就未在此多費筆墨,因爲國家與民族本來就是一致的,也沒有必要改變它,當然就不存在什麽問題。

領土邊界問題頭一次成爲問題,是在自由觀念的力量抓住德國和義大利的時候。當時在這兩國及波蘭,在卑劣的專制君主後面,還有一個不存在統一的國家這樣一個巨大的陰影。所有的日爾曼人、波蘭人和義大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偉大政治目標:從君主統治下解放他們的人民。這使他們第一次實現了政治思想的統一,從而保持了行動一致。人們穿越海關和憲兵把守的邊界張開雙臂迎接統一。君主的反自由同盟所面對的是爲自由而戰的人民之聯合。

君主制的臣服原則是盡可能地把更多土地囊括到自己的統治之下,自由學說則爭取人民自決權原則,隨之而來的就是人權原則[14]。任何人民或人民中的一部分都不得被違反他們的意願置於他們所不情願的政治聯合中。那些志在建設國家、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作爲一個整體,形成了一個政治性民族;patrie, Vaterland成爲他們所棲息之國家的名稱;愛國者成爲自由精神的代名詞[15]。從這一意義上看,法國人在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之時、在繼續反抗君主聯盟以保衛他們剛剛獲得的自由之時,才感覺到自己是一個民族。日爾曼、義大利人之所以形成民族思想,恰是因爲外國君主組成神聖同盟阻撓他們建立一個自由國家。這種民族主義的矛頭所指並不是外國人,而是同樣壓制外國人民之專制君主。義大利人最憎惡的並不是日爾曼人,而是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波蘭人所憎恨的不是日爾曼人或俄國人,而是沙皇、普魯士國王和奧地利皇帝。只是由於暴君所依賴的軍隊是外國的,所以鬥爭才採取了反對外國人的口號。然而即使加裏波第的戰士在戰場上也沖奧地利士兵喊:“回到阿爾卑斯山那邊去,我們就是好兄弟!”[16]在他們中間,每個爲自由而戰的民族可以不可思議地融?蛦B。所有人都爲希臘人、塞爾維亞人、波蘭人追求自由的鬥爭而歡呼。在“年輕的歐洲”,自由鬥士是不分民族團結爲一體的。

民族性原則最初並不是指向其他民族的利劍,它是針對暴君的。

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民族性原則與世界公民心態之間沒有任何衝突[17]。自由的理念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主義的。自由的觀念是革命性的,因爲它要求消除一切與其原則不相符合的統治,但它也是和平主義的[18]。一旦所有的人民獲得自由,戰爭的基礎又何所立足?政治自由主義是與鼓吹人民中間利益之結合的經濟自由主義同時生髮的。

如果我們想理解馬克思以降的社會主義政黨的創造性的國際主義,我們也必須牢記這一點。
自由主義在其反對君主國家的專制統治的鬥爭中,也是世界主義者。恰恰因爲君主們聯合起來抵制新的精神,於是各國人民也團結起來反抗各國君主。如果《共產黨宣言》號召所有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與資本主義鬥爭,那麽,它是根據這樣一個所謂的事實得出這一口號的:所有國家的資本主義剝削都是一體的。然而世界主義並不是自由主義追求民族國家的對立面,也不是資產階級綱領的對立面,因爲資產階級也是這種意義上的國際性的。《共產黨宣言》強調的重點並不在於“所有國家”這個詞,而在於“無產階級”這個詞。所有國家處於同一地位、具有相同思想的人必然會聯合起來,這被看成是某種理所當然之事。如果仔細考察這一說教的含義,就會發現其唯一與假冒的民族主義不一致的地方就是,後者把傳統制度的每種變化當作侵害正當民族個性的行爲予以反對。

自由與平等這些新的政治觀念首先在西方獲勝,英國和法國成爲其他歐洲國家的政治榜樣。然而,如果自由主義者呼籲實行外國的制度,那麽,舊勢力的抵制就必然會利用排外主義這樣的陳詞濫調。德國和俄國的保守分子就曾經用這樣的論點抵制自由觀念:它是外國的東西,不適合本國人民。這裏民族價值被濫用於政治目的[19]。然而,把外國民族作爲整體加以反對或反對其單個成員,是毫無意義的。

因此,只要論及各國人民的關係,民族原則首先就是完全和平的。民族原則,作爲一種政治理想,是與人們和平共處相一致的,而作爲一種文化理想的赫爾德的民族主義也是與他的世界大同主義相一致的。只是經過了一定時間後,只反對君主而不針對人民的和平的民族主義,才演變爲軍國主義的民族主義。然而只是在現代國家原則從西方成功地地傳播到東方、落實到各民族混居地區之後,才發生這種蛻變的。

的如果我們觀察舊的和平形態的民族原則的第二個假定的發展,此一原則的意義就尤其清楚地凸現出來。首先,民族原則所包含的只是拒斥一切獨裁霸權(overlordship),當然也包括外國對自己的獨裁霸權;它要求自決、自治。然而後來,它的內容擴充了;其口號不僅包括“自由”,還包括“統一”。然而民族統一的願望,最初也是完全和平的。

如前所述,這種統一願望的一個源泉就是對歷史的記憶。人們的目光從慘澹的現實轉回到美好的過去。這一過去顯示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圖景在每個人眼裏未必都像在德國人或義大利人眼裏那樣宏偉壯美,不過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有足夠吸引力的。

然而,統一的觀念並非僅僅是一種浪漫情懷,它對政治現實也很重要。蘊涵于統一中的力量才能戰勝壓迫者的聯盟。一個統一的國家中的一致性提供了人們維繫其自由的最重要的保證。在這兒,民族主義並不與世界大同主義相對立,因爲統一的國家並不希望與鄰國衝突,而是希望和平與友誼。

因此,我們又一次看到,在自由和自治已經獲勝的地方,統一觀念並不能發揮破壞國家和創建國家的力量(state-destroying and state-creating power),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這種力量。至今瑞士就很少受到民族統一觀念的誘惑。在瑞士,分離傾向最少的是德裔瑞士人,這一點非常容易理解:只有在這兒他們能獲得自由,而在德國獨裁統治下他們只有服從。然而,瑞士境內的法國人以及整體上來說義大利人,也都覺得他們在瑞士非常自由,因此,他們根本就沒有與他們的同胞實現民族統一的願望。

不過對於民族統一國家,還需要考慮到第三點。毫無疑問,當今已經發展到在整個國際範圍進行勞動分工的階段,這就需要法律、通信、交通設施等等方面更大範圍的統一,這種要求將越來越大,經濟將進一步被塑造爲某種世界性經濟。當經濟聯繫仍然停留在早期階段,基本上很少擴張到村莊範圍以外,那麽政治組織的形式很自然地就是存在於整個世界的無數分散的小司法和行政區域。軍事和外交政策利益是個例外,但它也畢竟不能迫使所有地方都統一、構成大帝國——即便是在封建時代甚至在專制主義時代,這些因素儘管也發揮作用,但也也一直沒有引導形成民族國家——不具備法律和行政同意所必須的環境。只有在經濟關係開始越來越多地超越省界、國界、最後是洲界,世界性統一才變得有必要了。

自由主義要求經濟的充分自由,通過把經濟與國家分離,試圖解決與貿易發展不相適應的政治安排差異的困境。自由主義致力於盡可能實現法律的一體化,歸根到底是實現世界的法律統一。但它並不相信,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得創造出大帝國或是某種世界帝國。自由主義仍堅持此它對待國家邊界問題的立場。各國人民可以自行決定如何協調各國的法律,據此原則,應反對一切違背他們的意願的行動。這一點使自由主義與所有那些主張爲了經濟目的用強制手段創造一個大國家的觀點劃清界限。

不過,從政治現實考慮,我們首先必須處理國家的存在問題,面對各國抵制國際貿易自由、反對創造超國家的法律所引起的困境。因此,讓人羡慕不已的是,分散在很多國家的愛國者無不重視民族統一。他們要求追隨他們的榜樣。他們用與自由主義信奉者不同的眼光看待問題。在日爾曼聯邦組成的德國,已經把法律與司法部門、通信與交通設施以及整個行政管理一體化的必要性看作是當務之急。透過各個國家內部的革命也能創造出一個自由的德國;因此,並不必然需要統一。但是由於他們喜歡統一的國家,於是就套用政治現實主義者的說詞,聲稱爲了從根本上實現自由,有必要建立被壓迫者同盟以反抗壓迫者的同盟[20],而且爲了在統一中尋找到維護自由的力量,更有必要團結一致。除此而外,貿易的需要也推進了統一。貿易已不能再允許法律、貨幣體系、通信和交通等等領域中的分裂現象繼續存在下去。在所有這些領域中,時代要求一體化,甚至是超越國家邊界。人民已經爲這些領域實現世界統一做好了初步準備,那麽,難道不應該首先在德國境內實現其他國家已經實現的目標——創造一個德國民法作爲未來的世界法律的典範、創造德國刑法作爲預備階段的世界刑法、創造德國鐵路聯盟、德國貨幣體系、德國郵政體系?而所有這一切,將確保德國統一國家的形成。因此,自由人的綱領不能把自己僅僅局限於“拍賣30個君王的王冠”;僅僅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要求,也必然要求創建一個統一的國家。

因此,追求國家統一的鬥爭已經包含了對民族性原則的新解釋的精髓,而這將使和平的自由主義民族性原則蛻變爲好戰的運用武力政策的民族主義,即導向帝國主義。

注釋:

[14] Cf. Sorel, Nouveaux essais d’histoire et de critique (Paris: 1898), pp. 99 ff.

[15] Cf. Michels, “Zur historischen Analyse des Patriotismus,” Archiv f黵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 vol. 36, 1913, pp. 38 ff., 402 f.; Pressens? “L’id閑 de Patrie,” Revue mensuelle de l’蒫ole Anthropologie de Paris, vol. 9, 1899, pp. 91 ff.

[16] Cf. Robert Michels, “Elemente zur Entstehungsgeschichte des Imperialismus in Italien,” Archiv f黵 Sozialwissenschaft, vol. 34, 1912, p. 57.

[17] Cf. Seipel, Nation und Staat (Vienna: 1916), pp. 11 f. footnote; Meinecke, loc. cit., pp. 19 f.

[18] Cf. Michels, “Patriotismus,” loc. cit., p. 403.

[19] Cf. Schultze-Gaevernitz, Volkswirtschaftliche Studien aus Russland (Leipzig: 1899), pp. 173 ff.; Bauer, Nationalit鋞enfrage, loc. cit., pp. 138 ff.

[20] Think of Schleswig-Holstein, the left bank of the Rhine, etc.

本文系Ludwig von Mises著作Nation, State, and Economy(初版於1919年)第二章THE NATIONALITY PRINCIPLE IN POLITICS之第一節Liberal or Pacifistic Nationalism,秋風2001/4/16譯自Mises Institute網站

──原載《思想評論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中國年輕人的民族主義傾向 (4/20/2001)    
  • 李怡:失控世界 (4/20/2001)    
  • 中國民族主義的困境 (4/19/2001)    
  • 詹戊明: 中國的民族主義──一個巨大而空洞的符號 (4/19/2001)    
  • 林牧:再論中國的民族主義 (4/19/2001)    
  • 鄭永年: 中國的崛起及其民族主義的限度 (4/19/2001)    
  • 伊銘 : 中國大陸民族主義情緒在網上發飆 (4/17/2001)    
  • 爲誰說不? ——評《中國可以說不》 (4/17/2001)    
  • 王岸然: 民族主義不利民主人權 (4/16/2001)    
  • 撞機事件 大陸民族主義發酵 (4/15/2001)    
  • 從撞機事件看中共對民族主義的迷思 (4/15/2001)    
  • 日本評估間諜飛機事件可能影響其與大陸關係 (4/14/2001)    
  • 日本認為飛機事件可能影響中日關係 (4/14/2001)    
  • 【紀元特稿】超級大國的民族主義就是霸權主義﹖ (4/14/2001)    
  • 中共偽民族主義屈服于布什強權主義 (4/14/2001)    
  • 大陸網站 煽動電腦族攻擊美國網站 (4/13/2001)    
  • 中國大陸駭客攻擊美國網站以洩撞機之憤 (4/13/2001)    
  • 【紀元專稿】觀云:從法輪功頻添冤魂看中國在江澤民暴政統治下的危机 (4/10/2001)    
  • 警惕民族主義情緒高漲 (4/8/2001)    
  • 徐水良: 致美國人民 (4/8/2001)
  • 相關新聞
    從撞機事件看中共對民族主義的迷思
    撞機事件 大陸民族主義發酵
    王岸然: 民族主義不利民主人權
    爲誰說不? ——評《中國可以說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