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黎智英:我們不是賣雜誌,我們是賣共鳴、賣感覺!

吳燕玲.陶令瑜

人氣 29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27日訊】 帶著雄厚資金來台的香港壹集團負責人黎智英,即將於5月31日推出台灣版的《壹週刊》;這本於一個月內砸下1億2000萬的廣告,創刊號預計發行25萬至30萬本的刊物,究竟會對台灣的媒體市場造成何種衝擊?黎智英於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台灣讀者的需求長期以來被忽略了,「我們不是賣雜誌,我們是賣共鳴、賣感覺」;他同時強調,《壹週刊》未來的新聞,連角度都不會有所妥協,「你做新聞妥協,你就不要做新聞啦!可以去賣豆腐啊!」

  5月19日下午,黎智英首度在他位於陽明山的別墅,接受本報的獨家專訪,以下是3個多小時的深度訪談紀要:

   看到陳水扁當選,我就和我太太說:「去台灣吧!」

  問:你這次來台對台灣的印象及感受和過去有何不同?

  答:我1982年來在台灣開佐丹奴,那時對台灣很不喜歡,覺得台灣是很封閉、很落後的社會,不是一個我可以住的地方。所以,在這之後我十幾年沒有來過台灣。但是,當我聽到陳水扁當選總統的消息後,我就跟太太說:「去台灣吧!」因為我覺得陳水扁當選是台灣走向民主的一個不歸路,台灣是整個中國唯一民主的地方。

  問:96年台灣第一次民選總統你沒有這樣的感覺嗎?

  答:那時還是對國民黨不信任,覺得是國民黨主導的一個選舉,還可以回頭的,所以對我而言意義不是很大;但若是陳水扁這樣的人上來,台灣民主回頭的可能性很小。

  問:你以前認識或接觸過陳水扁嗎?

  答:沒有,都是來自於媒體上瞭解,知道他是一個在野黨、坐過牢、窮苦出身的人,這樣的人可以做總統,這個民主是可以肯定的,代表台灣已從封閉的社會走向開放的社會;過去要倚賴權勢、政治去爭權的行業,像銀行、傳媒等,也要面對很大的改變,而改變愈大,機會愈大,所以我覺得這是好機會所以來這裡發展,在和太太講「我們可以來了」的幾個月後,我們就來了。

  來了以後覺得台灣滿有前途,就像我想像一樣,對將來大陸民主的推動有很大的作用,我覺得在這裡住,做為一個中國人,感覺很好;至於陳水扁的建樹怎麼樣,這個問題不大。對於這麼大的轉變,也不能要求太多,所以有時覺得對台灣人的悲觀,感覺很奇怪。

  問:目前的趨勢,不管是企業或媒體都積極往大陸部署,你卻是逆向操作來台發展,是因為你過去和中共有過節嗎?

  答:台灣人很怕大陸會改變台灣,覺得台灣的前途愈來愈黯淡,但我的看法不是這樣,我覺得是台灣改變大陸,而不是大陸改變台灣。因為改變主要是idea,一個概念,這不是份量是質量的問題;而做為一個質量,這個idea是very powerful,像民主開放社會的這個idea,是大陸所需要,也是整個世界大勢所趨,台灣人應該有自信。

  問:但就市場考量,大陸的胃納量很大,你有沒有想要去大陸投資過?或未來會不會計劃去大陸發展?

  答:我是最早第一批去大陸發展的,在1978年就去大陸開成衣工廠。當然大陸是很大的市場,但我現在不能去啊!而且我也不急!我覺得台灣現在也有很大的機會給我,假如台灣我能做5年、7年,在這裡的事業可能也發展不完,而5年、7年後,可能大陸已經變了,我可以去大陸了,所以我也不需要這麼急。

   台灣的電子媒體發展得很好,平面媒體還很落後。

  問:台灣的媒體已經很蓬勃發展了,你為什麼認為在這裡還有發展的空間?

  答:你說蓬勃發展?這個我不同意。電子媒體,尤其是有線電視,可能發展得非常好,但平面媒體還是比較落後一點。因為以前整個媒體是一個比較封閉、主導的媒體,媒體的老闆及當事人,受到過去成功、做法、關係及想法的限制,也有很大的歷史包袱;但過去7、8年,整個台灣人、台灣的讀者已經接觸到很多不同的媒體,也到外地旅遊多了很多眼界,在看法及需要都改變了,但是媒體能不能夠滿足他們呢?之間有沒有一個空隙呢?

  問:你覺得台灣的讀者需要什麼,而現在的資訊沒有辦法滿足他們?

  答:主要是台灣的讀者被忽略了,做傳媒的沒有想過讀者要什麼,只想到自己要給讀者什麼,你真的問過讀者嗎?真的知道讀者要什麼嗎?

  以前的媒體是主導的媒體,讀者看媒體是一個需求的問題,他需要資訊,所以看媒體,好像肚子餓了要吃飯一樣,一份米飯、鹹菜,飽了,需求就滿足了。但現在社會開放了,讀者的選擇多了,整個市場從需求的市場變成一個消費的市場,現在讀者對傳媒的要求,是因為喜歡看而看,不是因為需要而看;也就是不再因為肚子餓了才吃飯,而是因為好吃,以前只有米飯、鹹菜,現在卻可以有一桌菜。

  所以,你說傳媒很蓬勃,我看你還可以看以後是什麼樣?台灣的傳媒,尤其是平面傳媒,它的需求可能2、3倍於現在的需求;像當年《壹週刊》在香港出刊後,整個香港的雜誌市場增加了5倍。

   江春男也去做官了,以前要殺他的人現在是他的下屬,時代改變了,為什麼使命感還要這麼重要?

  問:你曾說台灣的新聞比較悶,但台灣的傳媒常常因為有使命感,你未來在新聞上要如何取材?

  答:在有壓迫的情況下,是需要使命感,使命感就是一種英雄的手段,但在今天自由、開放的社會,已經不是英雄的時代,我們不需要使命感,不需要你去搏命啊!誰要拿你的命啊?以前國民黨拿你的命,你要使命感,需要有發言權,但現在不是啊!現在是讀者的選擇權。

  所以整個時代改變了,使命感的需要不存在了,像以前王健壯、江春男,你跟他說做傳媒賺錢,他會認為賺什麼錢?我們命也不要了,還要講錢?這是使命感的時代,但現在沒有人要你的命啊,江春男也去做官了,以前要殺他的人現在是他的下屬,時代改變了,為什麼使命感還要這麼重要?

  問:但這只是政治上的解禁,其他方面你也覺得不需要了嗎?

  答:以前的政治是很重要的,但什麼是重要新聞?現在的媒體都是往對國家、政府重要的,就是重要新聞的方向來報導,但社會走向消費的社會,我們要從個人而不是從整個社會去看,對消費者而言,和孩子健康相關的新聞才是重要的新聞,而不是想看陳總統說什麼,其實讀者的需要已經改變,但傳媒還沒有改變。

   賣雜誌有什麼用?只是荒廢很多樹而已。

  問:這樣做新聞的理念,當你和從《明日報》過來台灣媒體記者互動時,會不會有衝突?

  答:不會。真要有困難,只是在做法上不同,過去記者在做新聞時是把自己抽離了,以示自己沒有立場、沒有判斷、沒有價值觀,也不放自己的感情,但這個讀者看起來不過癮,沒有共鳴。

  我們對某個新聞、文章發生共鳴,不是因為我們明白,更重要是有感覺,這是一種感情、感性,代表記者站在同樣的角度去看這個事情,他給我的感覺和我是一樣的,價值觀和立場是一樣的,所以有共鳴。你問我們賣什麼?我們不是賣雜誌,我們是賣共鳴、賣感覺啊!這才是我們經營傳媒的方向。賣雜誌有什麼用?只是荒廢了很多樹而已。

  問:台灣的記者可能會認為,報導歸報導,立場則要透過特稿和評論來表達。

  答:但很多評論也沒有把自己放下去啊!在台灣很多評論也是很balance的。像你們的南方朔,有時很多評論也是在balance,而且不放自己上去,你評論什麼呢?理論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理論文章有哪一個人想每天看啊?南方朔的文章要你每天看一篇半版的,是享受還是辛苦啊?他文章這麼好,你為什麼不欣賞?不是不欣賞,而是另有需要,讀者並不需要每天上課啊!

  問:這完全顛覆過去學校及報社長官教的觀念‥‥‥

  答:他不一定是對的,長官也是過去的長官,今天的長官也不見得有時代感。你可以看現在的TIME、Economist和以前的有什麼不同?不要看《壹週刊》,你可以看做得最好的雜誌。

  問:你和《壹週刊》的台灣記者互動,還感受到哪些差異?

  答:他們也覺得我們比較要求、比較主動,而且對採訪要求也比較嚴格,蒐集資訊的工作要做好。以前記者比較被動,像我52歲你可能半個小時寫完了就走了,但我活了52年,你半個小時寫得完嗎?還有的記者永遠關心的是採訪「完了沒有?」而不是像香港的記者以「這新聞是我的」的態度一直追蹤下去。

  做雜誌的方法應該是這樣,很辛苦,做不做得來,真的不知道,但他們最起碼要知道這種做法才是對的。而以這二個月來的進度,他們的進步快得不得了,可見台灣的記者水準是很高的。我不會干預新聞的內容,只會要求採訪新聞的程序。

  問:你覺得新聞能妥協嗎?

  答:你做新聞妥協,你就不要做新聞啦!可以去賣豆腐啊!

  問:如果是角度的妥協呢?

  答:角度的妥協也是妥協。你不能挑角度只寫黑道有義氣、是孝子,而不寫他開賭、開色情,這不是你要對社會交待的。角度的改變,永遠是妥協的改變。

   每期售價75元,1億2000萬廣告費用要在一個月內全部花完。

  問:你希望台灣的《壹週刊》5月31日上市後的發行量有多少?

  答:創刊號我希望印25萬到30萬本,因為我們有做宣傳,別人也對我們有好奇心,其後幾期也希望有20多萬本;至於未在一年至一年半內,我看我們也可以做到25萬到30萬本。

  問:在現有的銷售通路的情況下有可能嗎?

  答:銷售點會變的,市場會有它貨幣的反應,這個我不擔心,我也不會另外建立自己的通路,但會把這樣的idea鼓勵別人去做。

  問:你預期一期的廣告收入有多少?

  答:第一期、第二期不重要啦!廣告對我們第一年也不重要,主要是建立讀者的基礎,做傳媒的不要想一開始馬上要賺錢。我現在只擔心周刊賣不賣。

  問:你會如何推銷《壹週刊》?

  答:我們會用1億2000萬來做廣告,這筆經費會在一個月內用光,每期兩本賣75元。

  問:你來台灣後有去拜訪企業界或政府部門的人嗎?

  答:我做了11年媒體,從來沒有見過一位廣告商,或和廣告商吃過一頓飯,對我來說,家庭最重要,如果什麼都沒有了,只要有家庭,我還是可以很開心的,我的priority是很清楚的。

  我來台後也從來沒有拜訪過黨政部門或企業界的人,我從來不做這種事,只有一次AIT的Reymond Burghardt(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主任薄瑞光)給我一個welcome party,包括殷琪、徐旭東等人都與宴,但之後也沒有再聯絡。做媒體本來就是很孤獨的,說不定會得罪人,所以最好不要有人情包袱。

  問:可是有關係才會有消息啊?

  答:這個對我不重要。現在的社會和以前不同了,以前封閉的社會有很多獨家,很多秘密可以藏起來,現在要藏秘密很難了。

  問:台灣媒體報導你的形象很多很負面,你會不會覺得這個評價對你不公平?

  答:Doesn’t matter!別人講什麼對我不重要,從來不重要,公不公平也不重要,我只在乎妻子、孩子及朋友對我的態度。我一生常常創新,每一個創新都會得罪某些保守的人,所以我做任何事業從來都是爭議的;但我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其他人的看法,對我真的不重要,永遠都不是問題,形象有什麼用?重要在於你真正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不是邪派,從不告人,也絕不會撤資台灣。

  問:有人以金庸的小說為例,認為台灣的媒體就像少林、武當,而你則像是明教一樣亦正亦邪?

  答:明教是邪派,但我不是邪派,肯定不是,因為我不邪啊!而且明教做壞事,我不做壞事啊!像壹週刊以前發生過記者捏造新聞,我們馬上用頭版道歉,但明教不會道歉,會再殺一個。

  問:你有告過別人嗎?

  答:我們從來不告人。就算對方講錯了又怎麼樣?只要自已知道真實是怎麼樣就好了。做傳媒很難保證所做的事一定沒有錯的,一定沒有使得別人也受同樣的痛苦;而且,做傳媒bad news is good news,人家死得這麼慘,你還要做頭條,這是有罪的,所以,應該用贖罪的心理看來看待別人說錯的話。假如我要告東方日報,我可以告到它死啊!因為離譜的不得了,把我寫的簡直是魔鬼啊!但做人要輕鬆一點,因為Life is fair,at the end is fair。

   我可以告訴你,資金沒有問題,我還買進銀行的股票。

  問:你曾說要帶5億台幣來台灣投資,但現在台灣並不景氣,可能會使廣告量萎縮,再加上壹集團要把蘋果日報和壹週刊注入到集團內,好像也還沒有完成,這些會不會影響到的投資計劃?

  答:對於假設及外傳的問題,我不做任何反應,但我可以告訴你,資金絕對沒問題!我不但投資在《壹週刊》,自己也開始台灣做其他投資,像買不少銀行的股票等等。因為我覺得既然來到這裡,我的心、個人的投資,都應該放在這裡,我的利益、精神、靈魂,都和這個地方一起。

  問:你會因為台灣的景氣不好而改變投資策略嗎?

  答:愈不景氣對我愈好啊!愈便宜嘛!而我相信台灣以後是很好的嘛!這是愈大的機會,你以為台灣會消失嗎?這個地方一定繁榮的。

  問:除了媒體之外,你在台灣還有其他的投資計劃嗎?

  答:一定不會,而且永遠不會涉足另外的事業。

  問:你會想投資報紙嗎?

  答:老實說,我現在也不想。

  問:對經營媒體你會有一個終極目標嗎?

  答:我從來不想將來很遠的事,我不相信我知道將來。這是我和宏志(詹宏志)最大的分別,宏志是一個趨勢專家,但我從來不想,也不相信。

  問:從你過去對網路的生意說關就關的經驗看,會不會有一天,你對台灣失去信心了,就撤資呢?

  答:絕對不會,因為網路是一個泡沬,在這個世界不過幾年,我雖然肯定它的重要性,但其實它並沒有那麼大的價值,老實說,我很早就已知道不行了,但很多朋友給我的網路很大的評價,所以有點幻想,但當夢醒了,你要馬上知道現實在哪裡,然而周刊我賺了很多錢,是成功的,現在到台灣是做一樣的事,所以不會有這個問題。

--原載《新新聞》(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李嘉誠否認洽購壹傳媒 (5/6/2001)    
  • 壹周刊記者當狗仔隊 跟監笑話一籮筐 (4/3/2001)    
  • 秀才遇到兵,詹宏志吃了黎智英悶虧《明日報》何去何從? (3/2/2001)    
  • 香港最具殺傷力的媒体大亨黎智英兵臨城下 (3/2/2001)    
  • 壹傳媒 來台搶灘 (2/22/2001)    
  • 收購明日報?香港壹傳媒鄭重否認 (2/22/2001)    
  • 苹果日報報導:收購明日報應屬實 (2/21/2001)    
  • 台灣第一家网上報紙今停刊 (2/21/2001)    
  • 傳明日報明天停刊 將由香港壹傳媒主導經營 (2/20/2001)    
  • 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進軍台灣媒体市場 (12/13/2000)    
  • 香港苹果速銷及依時運公司停止營業 三百多名員工遭解雇 (12/11/2000)
  • 相關新聞
    苹果日報報導:收購明日報應屬實
    香港最具殺傷力的媒体大亨黎智英兵臨城下
    秀才遇到兵,詹宏志吃了黎智英悶虧《明日報》何去何從?
    李嘉誠否認洽購壹傳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