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衛視老總楊瀾:我是個開專賣店的

人氣 10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16日訊】兩年前,本報記者采訪了楊瀾,其時,她是鳳凰衛視《楊瀾工作室》的主持人;兩年后,楊瀾再次接受本報訪問。話由是因為中斷一年后的《楊瀾工作室》的重新開播。

  不同的是,《楊瀾工作室》隸屬陽光衛視,楊瀾本人同時是擁有陽光衛視的”陽光文化网絡”這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會主席。

  采訪在楊瀾的辦公室進行。辦公室在上海永嘉路一棟舊式洋樓里。据說,樓房的舊主人是榮氏家族。

  ”楊瀾”是新的

  記:從《楊瀾視線》到鳳凰衛視《楊瀾工作室》,它們之間有什么關聯和區別?

  楊:《楊瀾視線》現在看起來并不是一個很成熟的作品。那是我在美國上學時,利用業余時間跟上海東方電視台聯合制作的一個關于美國社會和人物的專題節目,每集20分鐘,基辛格、沃爾特.凱特、美國戒毒所、百老匯的歌舞劇等等。到鳳凰以后做的《楊瀾工作室》就是純粹的訪談節目了,形態上跟《楊瀾視線》沒有聯系,但看問題的視角都有我的個人色彩。

  記:”陽光”的《楊瀾工作室》呢?

  楊:新的《楊瀾工作室》會有更多的資源,從節目的經費到人員的配備來說,都會好一點。量也比過去大了,過去是一周一次的節目,現在几乎是一周兩次。形式上也有所區別,過去采訪的人物主要是局限于兩岸三地,這次可能會多選一點海外的,4月去美國做了奧爾布賴特、通用電气的杰克.威爾奇,還有福布斯家族、音樂家譚盾等等。六七月份可能要去俄羅斯和法國,下個禮拜會去台灣,聯系的是李敖、余光中、龍應台,還有一些政治人物。從影像上來說,過去是圖解式,一對一的訪談,現在我們會更多地運用歷史資料和一些跟拍的現實場景,視覺語言會更丰富。

  記:陽光衛視在大陸、台灣、香港都有落地嗎?

  楊:陽光衛視首先是在香港上亞洲衛星的一個頻道,在台灣和香港我們都是全面落地,成了當地的一個有線頻道了。在大陸,我們有廣電總局的落地許可,可以在賓館、小區落地,還有一些科研院所和大學等等,從商業的模型上來說,我們并不是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一個電視台,而是一個節目提供商。

  單單把自己看作一個電視台的話,和其他電視台可能是一种競爭關系。但是我們作為一個節目提供者,通過發行節目,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觀眾,在商業模型上跟過去的衛星電視是有很大的不同了。

  記:”工作室”改版,在形式上有所參照嗎?

  楊:沒有一個特別的節目參照。現在中國電視已經過了形式的階段。過去的形式太呆板,所以大家追求形式的新鮮,但是就訪談節目來說,全世界也就這么几种,要么在演播室里把嘉賓請進來,純粹是訪談的那种;要么是走出去的,到生活的場景中把記錄和訪談結合在一起。我覺得關鍵還是在于內容本身,在于你談什么東西。節目形式上我沒有特別的絞盡腦汁去做翻新。我對”工作室”導演的要求就是讓人看到畫面是用心的,不是亂七八糟、沒有想法的,是朴實的,不要做花里胡哨的特技呀什么的。朴實,但要精致,就像一件好的衣服剪裁很簡單,但是針腳要精細。

  記:對美國的主持人你特別留意的是誰?

  楊:我挺喜歡戴安.索耶,她是ABC的主持人,也一直做人物訪談,她和芭芭拉齊名,芭芭拉更老一點。我比較欣賞她,她有個人的風格,她的節目有記者采訪的新聞,也有人物的特寫。她在采訪的時候,不光有比較犀利的問題,同時保有优雅的個人風格。

  記:网上在議論你的主持風格。

  楊:我覺得自己的風格還在形成中,我也沒有刻意去追求。我覺得它是跟一個人的性格連在一起的。我就是希望自己的節目真誠、朴實,同時能夠有深度。我現在看自己兩年前的東西覺著沒有什么深度了,當然5年后再看現在的東西,又覺得沒什么深度,因為感覺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不一定是直線進步,有時是上上下下的。最起碼要做到言之有物,不刻意關心自己的問題是不是很聰明或者是不是很有風度,重要的是不把自己作為觀眾和信息間的一個障礙,我希望我能做一座通暢的橋梁,如果一個節目做完了,觀眾沒覺得我礙眼,即這個信息沒有在我這里受到阻礙,有了這個基礎,才能形成一點風格,而不能把風格放在內容之前,我想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我是開專賣店的”

  記:”陽光”片庫的許多節目購自美國歷史頻道。歷史頻道的生態如何?

  楊:純粹是紀錄片,一個紀錄片接一個紀錄片,只有很少的節目有主持人。歷史文化頻道成立有6年時間了,在歷年的觀眾和廣告客戶的調查當中,都是最多觀眾喜歡和廣告商認為最有价值的頻道,永遠都是前3名,甚至高過新聞的頻道。他們不僅能夠在社會上贏得尊重,商業上也很成功,每年的利潤比某些大的電視网都要高。同樣的內容,他們可以變成各种各樣的傳播方式,比如說書啊、紀念品啊、教材啊等等,它的節目有比較高的教育內涵。我們比他們更進一步,因為我們還發展寬頻這一方面。寬頻的內容需要觀眾來點播,需要付費收看,因此它應該比較有教育性和互動性。傳統的新聞和娛樂節目,觀眾是可以在其他頻道中免費看到的,所以這類節目相對于寬頻价值就要低一些,而有教育內涵同時有娛樂外表的這類節目是有很大市場的。

  記:美國人怎么會在六年前想到做歷史頻道?

  楊:美國電視業的空前發展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衛星電視通過有線网進入家庭,頻道陡增到上百個。過去人們都是在大的綜合頻道的基礎上相互競爭,在美國也是,三大電視网,加上現在的FOX,基本上都是走綜合的路線,以新聞為主,包括電視劇、各种綜藝節目和體育節目等等。但是從頻道增多開始,就必須走主題頻道的路子。中國的電視頻道在過去這几年一下增加了好多,基本上每個城市都可以收到40多個頻道。這40個頻道內容的雷同是非常惊人的,內容的編排也惊人的一致,因為每省都有當地惟一的衛星頻道,自然而然地變成一個綜合性的頻道。這种設置對這個省來說是有合理性的,但是對觀眾來說,又是不合理的。無論哪一個頻道,它的節目組合都是非常類似的。在這种情況下,特色就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需求,另一個需求就是選擇的穩定性————無論什么時候只要打開某個頻道就能找到他喜愛的某一類型節目。這就是主題頻道的生存空間。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沒想過要開一個龐大的百貨公司,我是開專賣店的,當百貨公司的貨物都差不多的時候,有些商品就想到專賣店去買。

  記:從收視資料看,最熱衷”陽光”節目的,都是在25—49歲之間的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男性。

  楊:以這樣一個社會群體為主,并不排斥其他的人,但這部分人可以占35%以上。很奇怪的是,香港有很龐大的白領打工層,這些人一般都不看電視,他們只看CNN、CNBC的新聞和經濟新聞,但我們這個頻道在他們那儿產生了很好的影響,在香港商會或是專業人士的俱樂部里,我听到了非常好的反響。過去他們不看電視,是因為他們覺得國語的節目很難使他們得到足夠的信息量,我們的節目填補了這樣一個空白。

  記:隨著開放進程的更加深入,國外的媒體進來,陽光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吧?

  楊:留學之后決定回來,我現在認為是一個很對的選擇,就是因為認識到電視的本土性問題。比方《探索》頻道這樣的節目,以中國目前的經濟條件,是沒有辦法跟它競爭的。我們不可能動用大筆資金花三五年時間去拍一部關于非洲獅子的片子。又比如正在播出的美國歷史頻道的《人物志》節目,人家每個片子都是几十万美金拍出來的。我們的《人物在線》都是几万元人民幣拍的,遠遠沒有人家那么精美。但是在北京的收視率,(《人物在線》)為什么比它還高呢?(因為)人們對自己周邊的人物更感興趣,對与他相關的事情更感興趣,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規律。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不怕与他們競爭。再說,這類節目全世界有許多供應商,不是一兩家可以壟斷的。更重要的是,加入WTO,對產業界的影響會更大一些,在媒體方面,開放還需要更多的時日,不可能是三五年的事情。

  還有,我們想尋求的不是一個娛樂節目的廣大的空間,而是市場的某一個部分。歷史文化節目和娛樂節目、新聞節目是不一樣的,可能會有競爭者,但是,畢竟我們已經走了第一步,目前還沒有第二家在做。我們的市場定位是大中華,我們能夠把中國的文化介紹到海外去,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純粹的大陸公司(或媒體)還不具備這樣的功能,也未必有什么优勢。

  記:你在書里說到越來越喜歡人物訪談,因為別人在很短的時間里把一生的故事告訴你。

  楊:而且我覺得他們都對我挺敞開的(當然也有個別守得挺緊的)。我想原因一個是我讀了足夠的東西,他們覺著我很認真,另外他們覺著我能夠問到一些他們真正在思考的東西。有時你想一個人也不認識,就和他坐在一塊,從不認識到認識也就一個小時的時間,听他說出他一生的故事,想一想也是挺難的,有些就做得比較好,有些還有遺憾。

  記:做人物訪談的這個過程就很有收獲。

  楊:采訪王光美時,她好像認識我許多年似的,特別熱情,當然她本身是一個很開朗的人。做片子開頭結尾的時候,我是把自己跟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我說我這楊瀾的”瀾”字也是帶有時代色彩的,誕生在”波瀾壯闊”的文化大革命當中嘛,我說當我誕生的時候也是我的采訪對象最遭罪的時候,所以好像和她之間有一种莫名的聯系。她給我的一個感触倒不在于她受了多少苦,而是在這受苦當中體現了一個人的尊嚴,還有她的寬容。比方她6歲的女儿被人教唆在她面前唱打倒劉少奇的儿歌,王光美說,當時她一言不發就走過去,看都沒看女儿一眼。這事儿肯定是身邊的人干的。王光美說要去查能查出來,但要查了,那人不會倒霉嗎,別再有人倒霉了。

  听他們故事的時候會給自己很多啟發,比如采訪黃永玉的時候,當時我生活工作中正遇到很多不順利,我就得到很多啟發。在文革的時候,他也很遭罪,他居然能夠白天挨批斗,晚上去看摔跤比賽,這樣的心態怎么會有?

  他說,歷史是很容易淡忘的,人的感情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很輕的。不必太把自己的痛苦當回事儿。你所受的痛苦并不是你第一個受的,過去有很多人都受過,也會忘記的,也會過去的。這樣的時候你就會超脫你的痛苦了。他自己不知道,但當時給我的震撼特別大。

  人生就是”活該”

  記:站在外人的立場看,你的事業一直在往上走,這中間有不順利的時候嗎?

  楊:在過去的五年當中,我都是很不順的,但是不足為外人道也。為什么不高興的事非得讓別人知道?過去的五年不開心的東西挺多的,但是不需要跟外人說。我覺得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順利的。最近在看黃仁宇的《黃河青山》,看得特別的”心有戚戚焉”。原來以為他是一個大學者,他能有什么不順利的?但是,他講到他被大學開除過,他的書得不到出版,他的車坏了,又赶上暴風雨,他那种惶恐,世界末日到了的那种感覺。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這种感覺,不在于他最后的成就。每一個人都會有掙扎的感覺。以后看了會是一种財富,但當時的确是都不好受。

  另外我覺得人都有軟弱的地方。你有虛榮心呵,患得患失呵,交織在一起,你的不順利并不一定都是環境造成的,也有你個性弱點的原因。

  記:你离開《正大綜藝》是有些厭倦感,那么現在,有滿足感嗎?

  楊:現在的滿足感很大,但是很忙。不過忙是自己找的,是活該。我有一次偶然在飛机上看到別人對(演員)李琦的一個采訪,他說人生就是”活該”二字:如果你嫌自己閑著,那你是活該,誰讓你不去找事儿;如果你覺得忙得要累死,也是活該,誰叫你要找那么多事儿來做。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陽光文化宣布業績 楊瀾對公司深表滿意 (6/15/2001)    
  • 趙薇、楊瀾、葛优等文體明星將上郵票 (6/6/2001)    
  • 申奧亂談 (6/2/2001)    
  • 楊瀾7月复出熒屏 (5/14/2001)    
  • 楊瀾: 我從未想放下話筒 (5/12/2001)    
  • 楊瀾:別拿我与劉曉慶比 (4/24/2001)    
  • 中國首富之一楊瀾訪談實錄 (4/22/2001)    
  • 楊瀾開始賺錢了 (4/14/2001)    
  • 楊瀾:大陸最有錢的女人 (4/8/2001)    
  • 中國富人楊瀾簡介 (3/26/2001)    
  • 大陸名人影響力 楊瀾居首 江綿恒超過胡錦濤 (3/24/2001)    
  • 中國未來強人榜? (3/23/2001)    
  • 楊瀾–真的想儿子 (3/20/2001)    
  • 申奧形象大使 伏明霞落榜 (2/22/2001)    
  • 對于申奧充滿信心 楊瀾:這次我不會哭著回來 (2/6/2001)    
  • 大陸50富豪榮毅仁居首 楊瀾名列38 (1/26/2001)    
  • 桑蘭 楊瀾 鞏俐 鄧亞萍四女星成為申奧大使 (1/15/2001)    
  • 楊瀾:每一次選擇都是痛苦的 (1/14/2001)    
  • 桑蘭 楊瀾 鞏俐 鄧亞萍 四大女名星成為申奧大使 (1/14/2001)    
  • 楊瀾:我驕傲我們才虧了6300万 (1/10/2001)
  • 相關新聞
    楊瀾:我驕傲我們才虧了6300万
    楊瀾:每一次選擇都是痛苦的
    大陸50富豪榮毅仁居首 楊瀾名列38
    對于申奧充滿信心 楊瀾:這次我不會哭著回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