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長壽之道在養神   

人氣 83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8月6日訊】据《健康新聞》報導,古醫籍《壽世保元》有詩云:“惜气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大意是:人欲延年百歲,首先要斂气保精以養其內在精神。的确,“養神”是養生的重要內容,只有精神健康,才能真正長壽。

中國醫學認為,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寶,是祛病延年的內在因素,精与气又是神的物質基礎。精气足則神旺,精气虛則神衰。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思維活動。神,在人體居于首要地位,惟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現象。古代養生家強調指出:“神強必多壽。”這里所說的“神強”實為腦神健全之意。只有腦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動、臟腑協調、肢體運動、五官通利,全身處于陰陽平衡的正常生理狀態。所以說,精盈、气充、神全,為養生長壽之本,而調攝精、气、神的關鍵又在于養神。

古往今來,醫家、道家、養生家們都十分重視精神調養,重視精神治療和心理養生的作用。認為養生的關鍵在于排除雜念。保持心地純朴專一,順乎天理,就能達到養生的目的。他們認為“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致也”。著名醫家石天基作一首《祛病歌》:“人或生來气血弱,不會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樂,病都卻。心病還將心藥醫,心不快活空服藥。且來唱我快活歌,便是長生不老藥。”

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亂。傷神則神衰,神衰則健忘失眠,多夢煩亂;神不守舍則發為癲狂,甚則昏厥。安神者在于七情适度,喜、怒、懮、思、悲、恐、惊各有法度,适可而止。“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五臟所傷則精神渙散,精神渙散則神志衰減,神志衰減則諸病叢生。以上三者又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現代醫學也證實,人類疾病有50%~80%是由于精神過度緊張引起的,如高血壓、心動過速、神經衰弱等。

對于養生,中醫有“藥養不如食養,食養不如精養,精養不如神養”的說法。所謂養神,主要是指注意精神衛生。要做到安靜和調,神清气和,胸怀開闊,從容溫和,切不可怨天尤人,急躁易怒。“起居有常,養其神也”。如果人們只注意養身,加強飲食營養,不懂得養神,不善于養神,是難以獲得健康長壽的。自古以來無數事例表明,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人,能過古稀之年者不多見,而胸怀開闊情緒樂觀者,往往可享高壽。若“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生于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人進入老年之后,由于社會角色、人際關系、健康狀況、性格情緒等都會發生改變,若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神”,往往可產生孤獨、懮郁、失落、自卑等消極心理。從養生角度講,老人晚年能否保持良好性格、樂觀情緒、高尚涵養和歡暢心境,對延年益壽意義重大。因此,老年人在注重“養身”的同時,更應重視“養神”与“調神”。

總之,祖國的中醫養生,著重精神。神的充耗安亂,關系到人的健康長壽,養生應當養神。人們若能遵循古訓,修德養性,培養情操,健腦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壽。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科學家:無所事事養生之道 (4/22/2001)    
  • 金庸的養生之道—品綠茶 (3/28/2001)    
  • 呂秀蓮探訪百歲老人 提倡養生之道 (3/6/2001)    
  • 政治人物養生之道 各有千秋 (1/25/2001)    
  • 總統醫療小組:陳水扁總統很健康 (12/20/2000)
  • 相關新聞
    政治人物養生之道 各有千秋
    呂秀蓮探訪百歲老人 提倡養生之道
    金庸的養生之道---品綠茶
    科學家:無所事事養生之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