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衝突亂象 孔子看了也傷心

台灣/ 張天泰 圖/林伯東
font print 人氣: 49
【字號】    
   標籤: tags:

時近正午,我一如往常到學校附近的一家餐廳用餐。抬頭看著電視,進入眼簾的是一則「約你老大喬,師生課堂比大尾」的新聞報導,內容講述雲林縣高職老師上課管教學生,遭學生拿手機側錄並回嗆、po上網。事後教師坦承,因為該名學生高一就翹課,勸導不聽還遭回嘴,於是產生情緒上的反應而造成口氣比較不好。嗆老師的學生則說:「翹課我回來,老師不知道給我兇什麼?我進去教室他就兇我,我就說出來講。」這則新聞最後以記者「現在學生不好教,老師難為辛苦了」的旁白作結束。

新聞報導是結束了,但師生衝突的畫面卻如地雷炸彈般,不斷衝擊著我的價值觀。電子媒體一再淪為爆料的工具,部分媒體甚至為了提升收視率,如禿鷹般在網路上搜尋師生衝突影音資料,製作成有賣點的新聞,並刻意渲染放大衝突以達到吸引觀眾的效果,卻忽視了這類新聞事件背後所產生的寒蟬效應。

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學校老師會不會因此事件,而開始害怕管教學生?學生偷拍管教情形po上網,老師會不會介意把事情弄大,從此不去管教翹課不守規矩與一時迷惘走錯路的學生?而這種惡性循環所造成的教育惡果將由無辜的學生來承受,不是噬血的媒體。

西元前400多年,看盡當時「君不君,臣不臣,子不子」社會亂象的孔子,曾在《論語‧憲問篇第十四》明白表示:「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意思是「愛護一個人,怎能不訓練他,讓他常常勞動呢?真心為一個人好,怎麼能不規勸教導他呢?」師者之心,古今同理,在兩千多年後台灣這則新聞中,老師是真心為學生好,才會去管教這名翹課的高一生,口氣也許必須修正,但老師管教即將誤入歧途的學生是正當且必須的。如果老師因為新聞效應而不管學生,20年後,這名翹課生,會感激的是當時愛之深,責之切的老師,還是把他網上影音製作成晚間新聞的媒體?

我曾經教導過外國學生,外國學生大多認為老師只是一份工作,並不像華人這麼尊敬這份職業。而台灣師生溝通發生如此衝突亂象,以往華人最引以為傲的師生情誼 ──老師善待學生猶如親人,學生對老師傳道、授業恩情念念不忘,謹記「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並把「老師」視為「天、地、君、親、師」五尊之一的古風,是否已成為昨日神話?或是今日笑話?

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原本美好的師生之情找回來,在於我們今後怎麼看待師生關係的溝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南市各界慶祝教師節暨表揚資深優良教師、師鐸獎教師共計186人,24日上午,在東東宴會式場盛大舉行。市長許添財在現場親自將教師節的電子賀卡傳送到每位老師的電子信箱中,並頒獎表揚資深優良教師,感謝他們對教育的無私奉獻。

  • 就像迎向藍天白雲的浦公英,你們即將離開學校,飄向遠方,畢業啟動了你們往不同的方向飄去,面對新的就學或就業的旅程。趁著學生啟航前的日子,學校要送你們3個畢業禮物。
  • 孩子啊!教室裡的課程就要告一段落了,但是呀,人生的課程卻沒有教室,也未設修業年限,自己既是學生,也是老師,可得好好用心的探索與鑽研!
  • 記得學期末為一位特別的學生監考,他是肌肉萎縮的障礙者,手腳都不太能用力,必須由同學攙扶行走,但是他在智力方面卻沒有問題。由於他的狀況特殊,所以考試的時間比一般人長,也因為手腳沒力,需要有人協助畫答案卡。
  • 在教育的第一現場,那些我們以為「不太重要」、「難見速效」的環境教育、環保教育、生態教育……,似乎是該換個角度想:如何真正的「教育」,讓那可見的環境反撲,能更慢一點來到呢!
  • 年後,和幾個朋友相約,一起去看望一位我們都很敬重的高中老師。老師是很有個性的,經常和我們談論一些與課本背道而馳的觀點。有其他老師覺得他故作清高,我們卻一致認為他是唯一一位沒有被洗腦,也不拿成績逼我們的老師。
  • 作為一名文學老師,除了講授故事,我也常常利用故事進行教學,並儘可能更多地採用這種方式。為了讓學生掌握某些概念,我會在課程中摻進一些敘事手法,將概念用戲劇化的方式呈現。教書的時間越長,我就越相信故事的力量。它傳遞真理和激發奇思妙想的能力,其它任何方式都無法企及。究其原因,這一點尤為重要:故事與人類的經歷和人的本性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 回首數載的教學生涯裡,曾迷失在孩子成績與教學付出的計量天秤裡,失衡的可不僅是度量意義上的砝碼,而是師生間雙向溝通的和諧……
  • 雖然疫情嚴峻仍考驗著大家的生活,但從這次不幸的事件裡能跟孩子多了難能可貴的生命對談與交流經驗,這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 驀然回首,才明白所謂付出就是快樂的真諦果然不假,使生命豐碩圓滿的是發自內心的付出不計回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