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紀律

font print 人氣: 170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0年12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節編譯報導)父母都期望孩子擁有良好的紀律,希望他/她活得快樂,懂得尊重他人,也受他人尊重,能夠擁有自律性,將來成為社會的人材與未來的棟樑。簡單的說,紀律就是讓孩子知道,何事該做或不該做,也就是教導孩子服從規定;紀律中有賞有罰,看似簡單,然而過程中的確得花上一番功夫與心力去達成。

紀律的原則與施行,應依據孩子的年齡、行為模式、性情與他們家庭的管教方式來做調整,對此,美國兒科協會、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及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協會的專家提出各項建議:

孩子表現良好時
當孩子表現良好時,給予大大的稱讚,不僅可讓他瞭解到哪些行為是好的,同時也是一種鼓勵他繼續保持的方式。

孩子犯錯時

●讓他預知後果:以收拾玩具為例,可事先提醒他,如果不好好把玩具收好,就禁止他一星期不准玩玩具。

●讓他自行承擔後果:當孩子做錯事後,就會了解到所招致的不良後果,因此無須再次對他「說教」,好比當孩子故意把玩具弄壞時,就規定在一段時間內不讓他再碰其它玩具,他自會體會到做錯事的苦果,不過,具有危險性的事物,則要提防事前千萬別讓孩子輕易嘗試。

●暫停他的特權、福利或自我的時間:當孩子做錯事時,可暫時收回給孩子所重視的特權或福利,作為處罰的方式之一,或是剝奪小孩擁有自我活動的時間,例如讓他罰站幾分鐘;而處罰的地點,應是個安靜並不會被外界事物打擾的地方;時間上別太久,大約1分鐘即可,而這種處罰方式比較適用於2歲以上的孩子。

●體罰和打屁股不恰當:美國小兒科學會與心理衛生協會皆提出,體罰是不恰當的懲罰辦法。主要原因是,體罰對於孩子較容易造成負面影響。孩子或許會因此而變的較具攻擊性與暴力傾向,甚至會讓他們誤以為對親近或所愛的人,就算施以肢體傷害,是沒有關係的。

紀律的實施

紀律的施行,若能注意搭配以下幾點,效用將會更大:

●因材施教:根據孩子不同的特性與個性,制定規定和施行紀律。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之所以在制定規定的時候,也要顧及到孩子的特性;至於規定的標準,應確保是孩子可以達到的標準。

●讓孩子知道實施紀律的原因:對於較年長的孩子,可在懲治以外的其它時間,讓他/她明白,為何定下這些規則的原因,甚至也可讓他們參與,一同決議哪些獎勵和處罰是可採用的。

●尊重孩子:「以身做則」!在管教或處罰孩子時,亦需給予尊重的態度,倘若不小心失控,甚至是處罰過了頭,也要在事後給予道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尊重,進而懂得尊重他人。

●堅持原則:無論實行哪一種規定,最重要的是,要「始終如一」,不隨便更改原則。好比,處罰孩子一個星期不准玩玩具,那期限就是一個星期,沒有商量餘地。即使是在公共場合,引來其他路人的關注,原則仍保持一致,說一不二,不縱容孩子,態度始終如一,讓他們明瞭「對事不對人」。

●不翻舊帳:當犯錯的事件結束後,無須再度責備或訓誡,否則就成了嘮叨。

●尋找背後行為的「為什麼」: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或舉止時,別急著責備,先試著了解或找出背後的原因。好比他或許是正在煩惱某件事,或是那天剛好心情不好等等。當然這些都不能被當作容許做壞事的藉口,然而,找出事件的原因,有助於防止再次發生。

培養紀律需付出一番心力

對於父母親的管教風格,美國心理衛生協會整理並提出了三種型態:

●開明權威型:恩威並行!對孩子有明確的期望,並給予足夠的呵護與關懷。這類型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彈性的,願意和孩子一同面對與解決問題,這種管教風格最能奏效。

●完全獨裁型:這類型的家長,同樣對孩子有明確的期望,但卻很少對孩子表達關懷或展現愛意,當被孩子問及管教的原因時,他們或許會說出,「沒有為什麼,就只是因為我是你媽!」這樣子的回答,教育的成效有限。

●過於寬容型:這類的家長會對孩子展現極大的感情與包容,但卻不願意用規定要求孩子,不要求他們的紀律,也無法全然有效管教孩子。

父母親都希望協助孩子變的獨立、能夠自力更生,受人尊重並具有良好的自制力。儘管在外在的助力方面,你可以尋求親戚、學校、宗教、治療師、醫護人員或許其它可以提供幫助的管道。然而,真正的主力是孩子的爸媽。

尋求外力的幫助
若出現以下的情況時,你或許可考慮一下,或許該尋求外界,如孩子的家庭醫生或健康心理專家的協助。例如,孩子老是不尊重長輩如父母與師長;有攻擊或破壞性的行為;出現抑鬱症的徵兆,長時間情緒低落,缺乏朋友;或者最近的口頭禪老是揚言要自殺之類的;家庭成員有傾向使用藥物或酒精,來處理壓力或其它生活中的問題;與家人相處之間老是有磨擦等等。

隨時調整自己的步調

另外,當家長試圖教導孩子良好的行為時,或許曾經經歷過以下的挫折:面對不尊重並不聽長輩的話的孩子,父母親或許會說出,「我不是告訴過你幾百次了嗎!」之類的話。或者儘管孩子有聽也沒回話,但仍故意犯規或跨越雷池。

也許你自認所制定的紀律規則完美無瑕,但可不見得每次都湊效,即使如此,也別灰心,因為並沒有規則是面面俱到的,而良好紀律的維持是需要時間與練習的,倘若你對孩子做了錯誤的判斷,無須不好意思,可坦承並和孩子道歉,並承諾孩子,下次你將會試著做的更好,重新檢視並調整自己的步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動物的母性本能非常强烈,它們雖自身瀕臨險境却勇敢地保護孩子的情景,令我們人類深深感動。但是當對動物的母性行爲做更深入的研究之後,我們發現這一現象不同于人類的母愛,而是由于荷爾蒙刺激或是某種條件反射的結果。
  • 「我們偉偉從小就很好動,幾乎沒有一刻可以安靜下來,爬上爬下,忙進忙出的,而且常常跌倒受傷,他跑到哪裡,大人就得跟前跟後的,生怕他發生什麼意外。他對任何事物都好像很有興趣,但是興趣多半維持不了五分鐘熱度。而且經常發脾氣,有什麼事就大喊大叫,讓人緊張不已。

  • 有一點可能會讓你感到比較安慰,那就是這些研究(以及在這之前的許多研究)的結果均發現,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並不是憑直覺就可以擁有的能力;事實上,教養孩子對很多父母來說都是很困難,而且很吃力的事。大部分父母都很需要鼓勵與資訊來幫助他們把孩子教得更好。事實上,父母可以培養出教養孩子的能力,也能學習更有效的教養方式與對策。
  • 許多研究都曾探討父母的教養方式。教養方式指的是你與孩子相處時的表現,你們之間的互動模式,你與孩子溝通的方法,以及你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什麼。前面我曾經提過,教養方式可分為三種:權威型、獨裁型與放任型。
  • 有非常多公共的免費資源,只要家長多用點心,不花錢的教養方式反而可能有最好的效果呢...
  • (shown)我明白養育孩子這段過程對我而言並不是犧牲,而是因著減法得到的加法,甚至也許是乘法。因為願意「捨」,而換來更大的祝福與生命的品嚐。
  • 總是難以克服「讓孩子自己做」的盲點?以下四個觀念,或許能有效幫助你跨越障礙:
  • 透過以上四階段過程洗禮,家長較能「心安理得」放心放手。透過循序漸進的放手過程,讓孩子一步步累積對自己的信心,大人也一步步累積對孩子的信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