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消費的時代:買車的人傻嗎?

松田久一

人氣 67
標籤:

「笨蛋才會去買車?」

「會買車的人,都是笨蛋嗎? 」

「我才不需要什麼大型電視機,利用手機附加的數位行動電視就夠了…」

「去那些日文不通的國家旅行幹嘛?海外旅遊不見得有趣啊!」

三、四年前,第一次聽到有人這麼說,我當下還懷疑是不是自己耳朵聽錯了。之後又過了不久,那些所謂不想買車,不需要AV機器,也不想出國旅遊的聲浪,開始逐漸變大了…。

當初,覺得這些聲浪是源於特定商品服務和個人喜好的問題,但是,也就是音量越來越大聲了,進而逐漸引起製造商的注意。

特別是不買車這件事,消費者的心態變得更嚴苛。對於現年四、五十歲的男性來說,汽車曾經是他們二十幾歲時所憧憬的商品。

當時的年輕人,甫踏入社會成為上班族,就會開始規劃用自己賺來的薪水貸款買東西,而這第一樣東西就是汽車了。

畢竟只有那些富家子弟才能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擁有自己的汽車,早在三十年前,為人們所深信的是──無法不能擁有比較高人氣的車種,那麼你絕對是交不到女朋友的。

但是如今情勢已然改觀。現年二十幾歲的單身女性,普遍的想法多是「不瞭解為何有人要這麼堅持?買車不僅不環保,而且也只是偶爾坐坐罷了,但卻要付出很高的停車費等維修費用,並且還很耗油呢…」。

因此,有車不再是男人受歡迎的條件,也儼然成為「被甩的主因之一」。女性朋友們多半覺得,若是要將錢拿來花在車貸和高成本的維修上,到倒不如將錢花在約會和買禮物上還比較實際。

總而言之,購買和擁有汽車,已經成為滿足自己欲望和體貼女友之間的拉鋸戰。

當然,汽車已不再是作為移動或通勤時的唯一方法,雖然這些話可能只侷限於那些地下鐵等交通機關發達的東京等市區而言,但是儘管如此,由這個新價值觀的誕生,即可明確看出年輕人已經降低了對汽車的關心程度了。

在商品低價策略正式展開的情況下,液晶和電漿等訴求螢幕超大且超薄的電視機迅速地竄起,普及率已逾五○%。但是,從二○○八年下半年開始,那股熱潮居然就消失不見了…。

原因是那群想要享受臨場感,用大畫面來看影片、運動節目、電影的五十歲以上年齡層的家庭,大多已經添購這項家電了。

而對於廠商日後想要拓展的年齡層,尤其是針對那些二十歲後半的年輕人,其業務推展狀況就很令人感到失望了。

因為這些年輕人已經進入手拿三吋液晶畫面的「任天堂DS」來現遊戲軟體,和用手機的數位行動電視來收看喜劇類和資訊類的電視節目,以及從個人電腦上的You Tube等媒介看動畫影片的世代。

這群人不太會去注意對於小坪數空間來說,畫面過大,電費也較昂貴的大螢幕電視。就這樣,這個族群也便與AV機器等家電商品漸行漸遠了…。

對於和本人一樣,現為五十幾歲的「斷層世代」來說,遠離家用汽車、AV機器、國外旅行之事,可說是某種程度的「衝擊」。

至於為何這麼說?這是因為對「斷層世代」而言,家用汽車是他們打從二十幾歲開始就一心令人嚮往的東西,這就好比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前去「夢想的夏威夷」旅遊,是一種令他們羡慕到極致的一種奢侈享受。

對我們的世代來說,這是一種憧憬、是個美夢、令人羨慕的東西。但是,對於泡沫經濟後的世代來說,這早已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事物了。

並且,「與其去進口名牌店買衣服,還不如上網選購,過季後還可以汰舊換新,也不會覺得可惜!」

「若沒有優惠券,我就不去KTV和餐廳…」「與其到外面吃飯,還不如一個人在家吃火鍋。」「拒絕對身體不好的一切含酒精飲料。」

等等諸如此類,隨著消費意願的衰退而所形成的消費支出的減少,已逐漸開始往食衣住等領域擴展。

至於為何會發生這些現象?若從統計的數字中來看,年收入未滿二百萬日圓的低收入層正在逐年增加。

因此,消費支出的減少,這也有伴隨著因收入降低而必須執行的節約層面在。只不過,在收入尚稱足夠的情況,即使收入有再增加,消費力卻也不見得會跟著收入增加而變大,這股趨勢開始變得更為顯著。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存款當然激增。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不論如何,三十一定要先存個一千萬日圓,以便應付往後的諸多開銷…」的聲音。

就像這樣,即使收入穩定,大家卻也不會因著個人喜好而去消費,這個傾向就是我在本書中所說的「厭消費」現象。

從表面上來看,這群人是「喜歡買東西」的。而且由筆者所做的問卷調查來看,「喜歡買東西」的人約占六一%,遠比其他世代還要高。

不過,相對於收入增加,其消費力隨之增加的比例卻不高。所謂的「厭消費」的現象便是像這種連在收入已趨穩定甚至增加的情況下,也不願稍微做一些平衡支出的態度。

畢竟在正常情況下,景氣復甦,個人收入回升,消費也會回復;就算大環境再怎樣的「超不景氣」,假以時日也會慢慢恢復。就一般狀況來說,大家都應該會有這樣的想法。

但是,「厭消費」所代表的就是不論收入再怎麼回升,大家也不願去增加支出的一種態度。在企業中,必需因應景氣對策有著不同的策略。

而且,因為家用汽車和情報家電產業需求的減少,對於過去相當依賴這些產業的日本經濟而言,自不待言,這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厭消費」到底是誰所造成以及為何會造成如此的現象?今後,這個現象是會成為一種時代趨勢,而且持續擴大下去嗎?讓我們就從以下這些問題開始一一解答吧!


(圖 :寶鼎出版 提供)

討厭消費的人們到底是哪些始作俑者在領導這個「厭消費」趨勢呢?若真要先公布答案,那就是二十歲後半,一般被稱為「泡沫經濟後世代」的族群。

之後,我們將會引用一些實例和統計數字來詳細審視,厭消費確實是由那些「斷層世代」的孩子們,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泡沫經濟後的世代」所主導。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比較一下,泡沫經濟後世代和其他世代,對於汽車、電視機的支出比例。(內容詳見圖表1-1) 。

以買車的數量來看, 在一九八○年時是平均每一千個家庭中約有四十六輛, 但在二○○七年時已然減少六輛,僅剩四十輛而已。

另一方面,這其中也包含泡沫經濟後世代的「二十到二十九歲」族群之平均購買數量:從一九八○年的九十六輛,減半為二○○七年的四十七輛。

這個數量只是現今五十歲前半族群,在他們二十幾歲時,所購買的汽車數量的一半而已。

而以購買電視機的數量來看,在一九八○年平均每一千個家庭約有七十九台,但在二○○七年增加到一百零四台台,多出二十五台。

這可說是因著液晶和電漿等薄型電視機的普及化而所帶來的效應;但二十幾歲族群其所購買的數量,從一九八○年年的六十一台來到二○○七年的四十三台,當中卻減少了十八台。

雖從整體來看是有增加的傾向,但相反地是在年輕族群當中,這個比例是在逐漸減少的…。

上述這個現象並非因低收入等因素所導致,而是由這個世代所主導,從真實的感受上就可得知。

其實,對於不開車,捨棄AV商品,不去國外旅行的等行為,只會令那些四十歲以上的「新人類」、「斷層世代」和「團塊世代」感到吃驚,對於新世代的人來說,這其實已被視為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

對泡沫經濟後世代的人來說,把汽車、AV商品和出國旅行當成是個憧憬、美夢、讓人羨慕的事,這種想法實在令他們很難想像…。

曾經問說:「對消費抱持著夢想,你說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呀?」在說這句話的當下,實在讓人感到驚訝。

所謂「特定世代」所引發的厭消費現象,其中正暗示這個現象的背後是由世代意識所組成的時代(大環境)使然。

然後,隨著這個傾向的擴大,是否會成為一種時代趨勢?就要依據今後的世代交替和這世代的影響力而定了。@(待續)

摘編自 《通縮來了!「厭消費」 的一代…》 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相關新聞
賈伯斯的第一手傳記(3)
停止「炫耀」的各項支出:賺進第一桶金
中國大陸央行在加息上處兩難
百姓想不通的中國十大經濟謬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