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淚30年 學者記錄100萬深圳人逃往香港

人氣 38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2月09日訊】曾任深圳特區報的記者陳秉安用了22年時間,採訪了百餘名相關人物,收集了大量有關深圳歷史上4次「逃港潮」的資料。據資料顯示,在1955年起的「逃港潮」中,已有56萬人企圖偷渡到香港,由於大量居民外逃,深圳許多村莊都「十室九空」。今年10月,長篇報告文學《大逃港》公開出版。

30年大逃港潮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有將近100萬名大陸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這被研究者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人數最多的群體性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橋所在的深圳灣,便是當年逃港者的一條主要路線。

在當時的深圳,曾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寶安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十屋九空逃香港,家裏只剩老和小。」

在民謠背後,則是一組驚人的數字。根據陳秉安掌握的資料,在目前可以查閱到的檔案裡,從1955年開始出現逃港現象起,深圳歷史上總共出現過4次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計56萬人(次);參與者來自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廣西等全國12個省、62個市(縣)。

逃港方式各有不同

他指出,逃港者多為農民,也包括部份城市居民、學生、知識青年、工人,甚至軍人。從政治成份看,普通群眾居多,也有共青團員、共產黨員,甚至中共幹部。有一份來自深圳市的資料表明,至1978年,全市幹部中參與逃港者共有557人,逃出183人;市直機關有40名副科級以上幹部外逃。

至於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種。按路線,則有東線、中線、西線之別。泅渡通常是首選。偷渡者往往會選擇西線,即從蛇口、紅樹林一帶出發,游過深圳灣,順利的話,大約一個多小時就能遊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許多村莊都變成「無人村」

廣東人把這種水路偷渡稱為「督卒」,借用象棋術語,取其「有去無回」之義。在許多當地人的記憶中,一到夏天,水庫和河裡便人滿為患。不少孩童從小就被家人灌輸:「好好練游泳,日後去香港」。

偷渡者通常都帶有汽車輪胎或者救生圈、泡沫塑料等救生工具,還有人將多個避孕套吹起來掛在項上。當時,上述物件都屬於嚴格控制使用的物品。到後來,就連乒乓球都成了其中之一,因為邊防部隊發現,甚至有人將數百個乒乓球串在一起,作為救生工具。

1971年,寶安縣公安局給上級的《年終匯報提綱》裡寫道,大望前、馬料河、恩上、牛頸窩、鹿嘴、大水坑等許多村莊都變成了「無人村」,有個村子逃得只剩下一個瘸子。

陳秉安曾遇到過一個逃港者中的傳奇人物,這個人先後偷渡了12次都被抓住,創下了一個記錄。到第13次,邊防戰士看了他都臉熟,實在不好意思再抓了,他才成功地逃到了香港。

偷渡者隨時被邊防兵打死

當時對偷渡者的打擊是異常嚴厲的。凡不經合法手續前往香港者,都被視為「叛國投敵」,抓到就處以收容。而邊防部隊對於偷渡者是最大的障礙。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邊防兵遇到不聽命令的偷渡者可以隨時開槍,許多偷渡者被打死在灘途上和山裡。

這種風險極大的逃港風潮,還催生了一個新職業——「拉屍行」。在鼎盛時期,深圳活躍著200多個「拉屍佬」。上世紀70年代末,深圳蛇口海上派出所曾經規定,「拉屍佬」每埋好一具偷渡客屍體,就可以憑證明到蛇口公社領取勞務費15元。

陳秉安曾採訪過一個當年的「拉屍佬」。這個老人告訴他,最多的一天,自己從公社領到了750元,而在他埋葬的50具屍體中,有4個是他的親人。

為甚麼要逃港?這個問題,陳秉安曾經問過很多人,得到的答案也各式各樣。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貧窮和饑荒。

相關新聞
【新紀元】偷渡故事之 血淚旅程
偷渡故事之 血淚旅程
中國偷渡美國非法移民近期暴增10倍
林輝:脫團•偷渡•移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