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天人合一」(上)

沉思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 ,

根據文獻記載,古代聖賢即告訴我們天、地、人,萬事萬物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到了漢朝的董仲舒,更明確的在《春秋繁露》裡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根深蒂固的植入中國的古代文化之中,古人的思想、行為方式以及反映到各行各業,也無不體現著這一理念,誰都明白「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交織出世間一切的昌盛與順遂,這即是《易緯》所言:「父天母地以養人」的真意。

天地自然──上蒼的禮物

古代的人,胸臆寬廣:心地單純,沒啥奢求;謙沖認命,隨遇而安;淡泊守分,敬神畏天。因為一切生活環境、起居供需、器材仰賴……等等,全取之自然、用諸自然而最後又回歸自然。每天自睜眼的那一刻起,到深夜闔目的那一瞬間,所接觸的種種,全是上蒼的賜與,都是老天的饋贈!

這道理無須滿腹詩書,不必深究鑽研,用不著皇帝官吏、封疆大臣來解說,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辛勤勞動的漁樵們,談起來可是頭頭是道、條分縷析,不容你矯飾辯駁的!因為他們整日盤桓其中,深諳個中況味啊!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杜甫絕句裡,展現的是大自然中春光萌動的韻律:司空見慣的鳥、鷺、柳、天、住屋門窗,可視線所及的空間卻是寬廣、浩渺無比──西面是千秋積雪未溶的山嶺;東邊停泊著的是遠自萬里外的江蘇行駛過來的船?呀!以小見大,以狹喻廣,多宏大的襟懷哪!

「茅簷常掃淨無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深入體會王安石的《茅簷》詩,你會愛極了這靜居大千一隅的茅草房子:無苔少塵、花木扶疏、小徑隱密;田邊環繞一灣綠溪、正對著門口的是兩座青翠的山容。由點而面、由近及遠次第展開,意境廣闊!

信手拈來的兩首詩,只為證實古人一生都在自然的懷抱裡生老病死、休養生息、徜徉領略而不離不棄;按著宇宙的規律、四季的更迭、環境的變化而耕作過活;全心全意的依附在自然的節奏中活得有滋有味。雖然靠「天」吃飯,可「天公疼憨人」的!你只要本本分份、安分守己,無貪求無妄念,上蒼會呵護你的!老天會照看你的!你的收成會夠溫飽的!

*線條之美

而這上天的傑作──自然,所展現給人的,可是處處都美啊!

長河上,落日的倒影,是微微晃動的大「之」字形線條;樹蔭下,斑剝的葉影兒,是陽光篩瀝下的細碎線條;方正的稻田,欣欣向榮的秧苗,是浪花的線條;牆角一隅,百葉窗的陰影,是縱橫平行的線條;那荷塘裡,急促的陣雨,是笑開了圓臉的線條;春郊野外,剛冒出的柳葉兒,是斜飄的線條;霓虹燈四處流竄的路徑,是五彩繽紛的線條;那傷心少女臉頰上的淚痕,是曲直交錯的線條;而那建築物的每一面邊緣,是筆直的線條……

錯綜複雜的線條,組成了那「海納百川」的壯觀,相反的,人要簡單、純真方能擁有如海一般「有容乃大」的胸襟!生活中處處充滿線條!只要能放得下現實中所有的牽、掛、冀、絆,你的藝術細胞,就能發揮潛藏的作用,讓你領略那單純的「線條之美」!

*對比之美

黝暗厚重的岩石,襯托潔白靈動的瀑布;寬廣浩大的水面,凸顯嬌小惹眼的昆蟲;四周的深沉烘托飛泉的雪白;雷鳴般的流速襯出蝴蝶的定靜。這就是「對比之美」!那靜態感與動態美相得益彰!

那氣勢磅礡的瀑布,日夜沖刷、飛濺,一刻不得停頓,也許它正私心羨慕那蝴蝶的安祥寧靜與自在,可那是無法逾越與辦到的。也許這毫不起眼的昆蟲,正定定的震懾于飛泉的永不止息和奔馳不懈而心嚮往之,但那是絕不可能實現的事。

明白了這些,自然心平氣和、不忮不求,也就不慍不火,知道冥冥中自有定數,隨其自然:沒有了爭鬥、沒有了攀比,則大小、強弱於我何干?照樣活得自由自在!不用羨慕別人,你也是別人羨慕的對象;用不著妒忌人家,你不也是人家妒忌的目標嗎?

* 寂靜之美

別視我為寒林,別認為這兒蕭瑟!每一根樹枝都訴說著一季的風華,每一株樹幹都有著不同的故事;別看我孤單,別認為我寂寞!只不過脫卻華服、沉睡一季,儲蓄那甦醒後再出發的活力;繁華過後,只剩崢嶸姿態,請別為我歎息!那只不過是為洗淨自己,來年好換上春裝;落葉盡逝,只餘殘枝禿干,不要為我惋惜!那只不過是按著自然規律,轉眼又成新林!

逃避不了城市的喧囂嘈雜?來個賞心的鄉村之旅,享受片刻「寂靜之美」,調整心態再衝刺!掙脫不掉身心的疲憊傷痛?來段獨處時光,放空雜念、打坐冥想,咀嚼瞬間的「寂靜之美」,休憩過後再努力!揮之不去紅塵的虛假浮誇?來個洗盡鉛華、掙脫束縛,品嚐剎那的「潔淨樸實」,還原本相!糾纏不清人間的勝敗得失?來個跳脫超越、沉澱思緒!輕抿那短暫浮現的「寂靜之美」,反觀內省後,蓄勢待發!

別在意年華老去、體衰發白!那只不過是人生四季裡的休閒、沉潛階段,享受「寂靜之美」的同時,也為另一種旅途的開展做準備!凡事正面看待,往好的方向思考,如此一來,生活中處處是美!人心裡善念浮現!

* 朦朧之美

那群山間輕挪緩移的煙嵐,江上迅速升起的裊裊晨霧,天邊舒捲自在的白雲,以及密林中飄浮不定的潮靄……;那斜伸而上的青石板路,隱沒在雲霧繚繞之中而不知所止;所有的花草樹木,全浸潤在厚重的煙嵐霧氣裡,潮濕而朦朧,夢幻而幽渺;還有那幾綹似有若無,宛若緩步穿行的「雲帶」,有意無意的打破了四周的靜寂,引領你在漫山的迷濛裡,與雲霧同醉,共煙嵐起舞。人間?天上?是耶?非耶?那是「朦朧之美」!

因著煙嵐雲霧的陪襯與烘托,四周的景物顯得變幻莫測而無比神秘!也因著煙嵐雲霧的飄忽、簇擁,賦予四周景物光怪陸離的色彩與樣貌!更因著煙嵐雲霧的遮掩、隔絕,拉遠了四周的景物,遠距離欣賞不見細節與瑕疵,而造成了夢幻般的想像、而形成了視覺上的「朦朧之美」!

或許,因著以往朦朧中產生的諸多美好印象,而能化解最終由於過多接觸而衍生的格格不入!可能,為了那過往中夢幻似地加色添彩,而包容了如今才發現的完美中的小缺失!也許,遠距離欣賞造成的朦朧之美,用於與人交往或待人接物上,就能消弭矛盾、紛爭於無形吧!也或許,「君子之交淡如水」可以賦予此種新意?

那朦朧中加上想像的美化,對方的美好、對方的優點、對方的長處,因長久停駐而熟悉,也就能沖淡近距離發現的不好與欠缺,而擴大自己寬容、忍讓的心胸。多看對方的長處,少計較別人的短處,未始不是一件好事,人與人之間,很多時候,不必那麼較真,就不會出現尖銳的對立場面,更不會有錙銖並較的狹窄度量啦!這是大自然「朦朧之美」的景象,所提示予我的新啟示與新思維。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有著5000年的古老文明,道家的天人合一,返本歸真,佛家的天堂地獄、善惡報應、生死輪迴,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忠孝節義、師道尊嚴,這些都是普世的美德,代代相傳。傳統文化的偉大力量,幾千年來維繫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榮。
  • 敦煌石窟得神諭而造,是一座神傳文化的寶藏,充滿了太多的神奇和奧秘。歷史上曾經吸引了無數的修道人和虔誠的信眾,為人類留下豐厚凝重的信仰文化和超凡脫俗的佛教藝術。
  • (shown)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並與天道自然運行的五行法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shown)琴之音韻清雅綿長,琴之文化博大精深,是古人心目中的樂器之王,現代稱之為「古琴」或「七弦琴」。
  • 「正」、「和」、「同」體現在正統文化和文藝、藝術的一切因素中。
  • 「德」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只是追求一個德字,講究一個德字,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根本區別,就是突出人內在的精神超越。它要求通過內在的精神超越達到道所要求的境界。
  • 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具堅忍力的民族,隱忍謙讓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美德。儒家的內聖、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都具有「忍」的內涵。
  • 意境作為中國傳統文論和美學的核心範疇,在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