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筆記:如果有一億人問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4月30日訊】記者剛開始在報紙寫專欄的年代,非常熱愛詩歌。台灣的楊牧,是那時一位很受讀者愛戴的詩人。他在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年》寫了一首詩作《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兩年後這首作品收錄在洪範書店為他出版的詩集《有人》之內。當年讀這一氣呵成的詩作,那種年青人(詩人的讀者)對社會和歷史的承擔和熱志,那種詰難和追索,躍然紙上,感染讀詩的人。這幾年,這首上一代人的詩品,卻在香港大專學界的「關社同學」間流行起來。

上周,記者來到嶺南大學參加其今年度的六.四悼念活動,發覺高懸在大學大門橫眉上的,正是楊牧的這首詩作的題名。這也是活動的題名。活動開始,還有學生會的同學出來把詩作朗誦一遍,以作為對來參與的同學和市民的相互鼓勵。作為一個在校園內舉行,而又向社會公開的活動,我們不能以出席者不到100人作為一個六.四是否被淡忘的指標。畢竟,這極可能是今年最早的六.四相關活動。

然而,正如這班在這首詩歌誕生時,還是牙牙學語的嬰孩的80後大學生,他們對這種那個時代對台灣社會的追問,已經迴響到他們今天身處的香港民間來。公理和正義,在每一個議題上,由社區的重建,官商的勾結,城市發展的黑箱作業與謊言,到明目張膽的言論打壓和政治威脅…… 都一一在這些學子青年的現實中呈現。母親的鄉愁,已經移植到他們的心情之內。

於是難得一見的,是活動的指導老師,與其兒女輩的年青人,在活動上共同歌唱那種似乎屬於上一代的鄉愁。值得提出的是,一個社會的精神面貌,是與其信仰高度平衡的。而真正的鄉愁,也恐怕不是地理山河的感情。能悟出人自己真正的原鄉,才真能解開鄉愁的結。

目前世上有超過一億人,以其個人的修為,對人類社會提出公理和正義的問題,正就是對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提出一個詰問:我們應如何面對這些無公理和不正義的集團暴力和精神污染?

詩人楊牧在其詩中對青年不無迷惘,他對其印象的結語謂:「他不是先知,是失去嚮導的使徒……」希望青年的學子抓得住這重要的引索,成為自己的主人。◇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採訪筆記:譚作人的判罪是良知和恐懼的角力
採訪筆記:電腦科技衍生的扭曲世界
採訪筆記:文化拆遷 鎖定目標 敵我分明
採訪筆記:由一首歌說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