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聲譽會傷人!別輕忽網路形象

人氣 33

【大紀元6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平編譯報導)近來,兩大網路世界霸主——谷歌(Google)與臉書(Facebook)引發的一連串隱私爭議,使網路隱私權成為媒體關注的話題,人們也因此瞭解到,自己有多少資料散布在網路上。然而,你的網路聲譽(online reputation)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人濫用,而你卻因此付出代價。

據PCWorld報導,網路聲譽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攸關個人能否順利獲得工作或申請到汽車貸款。同時,企業在網路上也留有足跡(footprint),其網路聲譽可能影響合夥或供應商合約,甚至衝擊企業信譽。

雖然如此,一般用戶不需為此擔憂,但至少要瞭解自己在網路上的社交圈及所獲評價。網路上沒人監視,不過未來雇主和銀行會收集你的資料。

演變當中也存在商機,位於舊金山的拉普利夫(Rapleaf)公司,專門提供社交媒體資料監控服務,許多企業及銀行開始求助這類公司,在網路收集你的最新資料,包括發到推特(Twitter)的Tweet資訊、註冊會員的組織、到訪的網站、張貼的發言等等,再轉化成個人檔案,稱為社交圖譜(social graph)。

社交圖譜可顯示你的行為模式: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等等。拉普利夫把些資料包裝成商業行銷工具,提供給公司或團體,使其行銷更有智慧,較只有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地理位置等更精準。

表面上這樣的用途是合理的,但有些雇主或銀行別有用心。他們使用拉普利夫的社交圖譜或其他網路整合資料,深入挖掘你的社交網,找出你的往來人士。

例如,當你向銀行申請信用卡時,銀行會審視你的社交圈,找出已是該銀行的客戶,檢查他們的付款紀錄和信用,並依據「物以類聚」的原則,推論你的付款能力。如果你的朋友有不少被拒貸的紀錄,你大概也好不了多少。

你的網路聲譽及社交圈,或許會使你無法申請到信用卡或新工作。更糟糕的是,網路偵察太過草率或認錯人時,也可能使你陷入被拒絕的窘境,卻不知原因何在。

告訴你一個真人實事:奎格(Greg)找到新工作後,大老遠地從美國另一頭搬到工作地點。聘用前公司已作過身家調查,上班後一個月左右,又作了一次更深入的調查。

有一天,經理通知奎格被解雇了,要求他清空辦公桌,直接把他送出公司大門,沒有任何解釋。家人甚至還沒把搬來的行李全拆開,他就得面對失業危機。

幸好奎格打聽到被解雇的原因:公司在後續調查中發現,奎格有犯罪紀錄和未銷案的逮捕令。公司之前不知道,當然奎格也不知道,因為此「奎格」非彼「奎格」,公司認錯人了。

公司要求奎格自行證明兩個「奎格」是不同的人,奎格做到了,也要回工作,但是其他人可能沒有這麼幸運。

因此,當你求職失敗,沒申請到貸款或信用卡時,個中原因可能很複雜。也許是個人條件不足、網路朋友扯後腿,或根本只是認錯對象。

拉普利夫提供的服務能發掘你的網路足跡,呈現你在別人眼中的社交圖譜。谷歌也有類似的功能,透過谷歌隱私儀表板(Google Privacy Dashboard),可以看到你透過谷歌聯結的所有帳號與網站相關資訊。

這些工具可以監看自己的網路聲譽,好好維持清白的網上形象,以免不知不覺地蒙受損失。
(http://www.dajiyuan.com)


(Clipart)

相關新聞
政府若要求提供資訊 Google網上公布
Facebook擴大版圖  社交網可與任何網站結合
Facebook新隱私設定近日上線
迫於壓力「臉書」迅速簡化用戶隱私政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