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敬天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47
【字號】    
   標籤: tags: , , ,

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是神傳給人的,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歷史,以道家、儒家和後來傳入中國的佛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規範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使敬天、敬神、修德、愛民等道德觀念深植人心。

古人認為,天地在造就萬物的同時,也把生生不已的德性賦予了萬物,這種生生不已的內在力量,使萬物生機盎然,競相成長。

「道」是萬物之源、生命之源,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揭示出宇宙中萬事萬物都要遵從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運行規律;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興焉,萬物育焉」、「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孟子講知天、敬天:「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世間萬物瞬息萬變,「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唯有天道永恆不變,人們的行為應該效法天道,要「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才能與天、地、自然和諧共處,天下才能清平、祥和,也才能夠長久。

要真正達到「天人合一」,就要通過修身養德來實現,因而形成了中國古代的修身傳統。君子每天都要修身、反省自己所為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會放縱個人的慾望,就會因迷失自己而墮落。

《大學》中記載:聖人商湯有一個洗沐用的盤子,上面刻著這樣的銘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說人的身體,每天都會染上灰塵,所以每天都要洗,與此類似,人的精神,也必須每天都濯洗一番,體現出君子的自省精神和嚴於律己的人生態度,這也是傳統的仁德觀念和日新之道。

曾子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知天、敬天,達到崇高境界、具有博大仁愛胸懷的必由之路。

人應效法天的這個榜樣,學習天地的品德,天之真實不欺,至公至正,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人應思真思誠而與天道相通,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做人要真誠坦蕩,明辨是非,有浩然正氣,才能同義與道相融合,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

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最慈悲、仁愛的,《詩經.旱麓》中描寫萬物生機勃勃的樣子說:「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天地永遠不停的運動,覆載一切,給予萬物,使萬物共同生長,自身卻不接受任何事物,質樸、謙遜,博大無私,這種至德至善是人應效法的根本人生之道。

要學習天地仁德、包容的慈悲心懷,堅定為善的意志,正如《周易》中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仁者愛人,珍愛生命,愛護他人,愛宇宙萬物,希望萬物都能欣欣向榮。君子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以正派的品格、道德人格感化他人,偕同別人一道行善,使一切歸於天理正道。

所以,古代人們敬天敬神,安分知命,積德行善。儒、釋、道都告誡人們:信神敬天,從善惜福,感恩知報,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上天的庇護。

傳統敬天文化體現出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係的深刻認識,人們都相信善惡有報的真理。人積善,天降吉祥,積不善,天降災殃。所以人們不斷修正自身,回歸正念,積累最誠摯的心意來感動上天的心。

那些道德高尚的聖賢君子,感悟和實踐真理的修煉人,無不順天意而行,他們之所以出類拔萃超群出眾,是因為他們勇敢的承擔起維護道義的使命和責任,而為天地正氣之所鐘,堪為世人楷模,也為人們所敬重。

--摘編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信史以來的商周時代到最後的封建王朝大清,過程中都遵從著天道。改朝換代時對前朝的宗廟加以保護(少數篡權者除外)。可見,天人合一是古人生平而守持的境界。
  • 音樂中所蘊含的道德內涵,遠超音樂的本身,也是一個社會應具有的文化內涵。故傳統文化中把樂和禮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禮樂文化體系。禮樂充盈於天地,合於陰陽,通於鬼神,極其高遠深厚,規範著人類社會的一切。使人心向善,純化社會風氣,從而求得長治久安。
  • 「和」的本意是和睦、協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和」的內涵十分豐富,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要講「和」;人與自然之間也要講「和」。
  • 古代不管多少樂舞、節慶,不管多少祭典、禮儀,全都是依「禮」而制、依「禮」而舞、依「禮」而祭、依「禮」而行的,一切都以「禮」為依歸。它是中國固有文化中,影響最深遠,也最重要的一環。
  • 中國古代樂器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文化底蘊很深,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變化萬千,獨具風格,美不勝收。
  • 《三國演義》講了一部斷代史,重點講了一個「義」字。所以歷史不但要留正面的例子,還要留反面的教訓,其實都是留給今天的人做參照的。
  • 中國古代被譽為禮儀之邦,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歷史,源遠流長。
  • 印度早期的佛教活動場所多為石窟式建築,無論是精舍還是石窟,主要的用途都是讓出家僧人在其中修行和居住,因此起初裏面並沒有現在寺院中的塑像和經卷。原因是釋迦牟尼佛講法只是口傳,並沒有文字書籍的流傳;而且佛陀禁止造像崇拜,要求修行者依佛法之本而不是依靠外在的權威。
  • (shown)「琴、棋、書、畫」四藝因其清、和、淡、雅的風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既為修身養德,亦為經世濟用,造詣深者都有著相當高的道德境界。
  • 扇子承載著中華文明歷史,除有搧風去熱的功能之外,其雅致精巧的構造以及精美的扇面書畫藝術依然為知識分子所喜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