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飲食禮儀文化(上)

辛慧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891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中國古代被譽為禮儀之邦,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一以貫通的特點。在中國,根據文獻記載可以得知,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這些飲食禮儀在以後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在古代社會發揮過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行為規範的一部份。

飲食禮儀是人們在飲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社會規範。飲食禮儀是飲膳宴筵方面的社會規範與典章制度,餐飲活動中的文明教養與交際準則,赴宴人和東道主的儀表、風度、神態、氣質的生動體現。

飲食禮儀的涵蓋面很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食禮。按階層劃分,有宮廷皇家食禮、官府縉紳食禮、軍營將士食禮、學院士子食禮、市場商賈食禮、行幫工匠食禮、城鎮居民食禮和鄉村農夫食禮;按用途劃分,有祭神祀祖食禮、重教尊師食禮、敬賢養老食禮、生壽婚喪食禮、賀年饋節食禮、接風餞行食禮、詩文歡會食禮、社交遊樂食禮、百業幫會食禮和民間應酬食禮種種,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與之發生廣泛的聯繫,無不倚靠它進行社會交際。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食禮之國」。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歷史,源遠流長。據《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而最早出現的食禮,又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對此,《禮記.禮運》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會的先民,把黍米和豬肉塊放在燒石上烤炙而獻食,在地上鑿坑當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獻飲,還用茅草紮成長槌敲擊土鼓,以此來表示對鬼神的敬畏和祭祀。

後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節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逐步形成吉禮、凶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

食禮誕生後,為了使它更好的發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對其神學觀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張,通過「制禮作樂」對皇家和諸侯的禮宴作出了若干具體的規定。接著,孔子又繼續對食禮加以規範,補充進仁、義、禮等內涵,將其拓展成人與人的倫理關係,「以禮定分」,消患除災。

他們的學生還對先師的理論加以闡述、充實,最後形成《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經典著作。由於強調「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食禮與其他的禮,就成為古代社會的道德規範了,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

1.宴飲禮儀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範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是按階層劃分的: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係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後入座。

這個「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有變化。

總的來講,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請客主人則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再飲。更講究的,如果來報有人來,無論尊卑地位,全席之人應出迎。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 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8在對面),右手邊為3,5,7(7在正對面)。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這類宴禮的形成,有比較長的歷史過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現代所具備的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請官長,或初交、或團體,須於大飯館以整桌之席訪之。若知己朋友,則可不拘。屆時,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

客齊人席,次序以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右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類推。主人與首座相對,舉杯通飲,客人起立舉杯致謝。然後就坐,且餐且飲。菜餚先上冷葷,後上熱食,繼以最貴餚饌。每進一餚。主人必舉杯勸酒、舉箸勸食。飯畢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謝而去。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只是追求一個德字,講究一個德字,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古詩的律與韻不是古詩本身的特點,而是漢語及文字的抑、揚、頓、挫的規律在古詩體裁上的自然體現。自然、無為是古詩的特性,其實也是中華神傳文化之共性,而古詩最能體現傳統文化半神文化的特點。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瑰寶,並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逐漸被人遺忘的「古琴」就具有這樣的功用。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一體;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心不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和根本內涵,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