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全球18座奇特人工島嶼(上)

人氣 72
標籤:

【大紀元9月14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據美國媒體報導,人類一直都在「向海洋要土地」。史前地球工程師建造人造島嶼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農業耕作提供肥沃的土地,然而現在,人造島存在的理由已沒有那麼明顯。以下列舉的是世界上18座最為奇特的人造島。

1.提提卡卡湖蘆葦島(Reed Island)

提提卡卡湖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泊,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的安第斯山脈的普納高原北部,湖面達海拔3,821公尺,湖水面積大約為8,3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且可通行大船的湖泊。

提提卡卡湖中有51個島嶼,大部分有人居住,最大的島嶼提提卡卡島上有印加時代的神廟遺址,提提卡卡湖區域是印第安人培植馬鈴薯的原產地。當地人一向把的的喀喀湖奉為「聖湖」。湖周圍群山環繞,峰頂常年積雪,湖光山色,風景十分秀麗,為旅遊勝地。

湖邊盛產高大的蘆葦,當地烏羅族(Uros) 用數層曬乾的蘆葦編織成浮島,他們在浮島上常年生活,打漁,甚至可以在上面種植蔬菜,最大的浮島甚至容納了學校、郵局、簡餐吧檯及紀念品商店。

烏羅族人當初建造浮島的目的是為了躲避西班牙人,但是現在主要服務於旅遊市場。另外,在湖面上還可看到島民用數捆蘆葦製成的蘆葦船叫「淘淘拉」,十分可愛。在普諾港口有許多船家吆喝,招攬遊客搭淘淘拉到浮島遊覽。


提提卡卡湖人工島嶼上蘆葦編織成的房子。(Jaime Razuri/ AFP)


提提卡卡湖上蘆葦編織成的人工島嶼。(維基百科)


提提卡卡湖蘆葦船「淘淘拉」。(Jaime Razuri/ AFP)

2.蘇愛人造島「克蘭諾格」( Crannog)

在蘇格蘭和愛爾蘭的湖面上,坐落著數百個灌木叢生的塊狀結構。這些塊狀很多在建成後數百年時間內慢慢沉入湖底。 這些「塊」就是當時富人建造的小型人造島「克蘭諾格」(直徑通常在60米左右)的殘骸。當時為什麼建造這種人造島目前尚不清楚,一種較為合理的猜測是:它們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堪稱史前貴族的湖濱別墅。此外,它們也可能用於抵禦敵人的進攻。

一些「克蘭諾格」的中心是天然島嶼或沙洲,其他則完全建在開放水域。為了建造這些人造島,古人會用斧子將木柱削尖,而後插入人造島周圍或者開放淺水域的湖床並圍成一個圓形。他們用樹枝在木柱之間編出籬笆,並用圍欄、原木、樹枝和粘土加固這個圍欄。在新建成的島嶼中央,他們又搭起一個圓形木製建築。島上居民會划著獨木舟前往湖岸,此外,他們還會在下方建造堤道,躲避掠奪。


蘇愛人造島「克蘭諾格」(Daveybot/維基百科)


「克蘭諾格」圓形木製建築(Helenabella/維基百科)


克蘭諾格在北愛爾蘭。(Aubrey Dale/維基百科)

3.無人區堡壘(No Man’s Land Fort)

2004年,商人哈麥什‧珀尼購置了無人區堡壘,4年後他獨自待在這座人造島躲避債主,堡壘位於維特島附近的索萊特,是一座複雜的建築。一家報紙指出,珀尼購買堡壘的動機很簡單,那就是在遇到類似遭人逼債這種緊急情況時,他可以在島上暫避風頭。

這座人造島裝有發電機和一個淡水鑽井。而且設備齊全,建有泳池、體育場、桑拿房、網球場以及酒吧等,足夠享樂之用。不幸的是,珀尼最終還是遭到驅逐,堡壘則成為富有一族的娛樂場所。他們會搭乘直升機前往,最後在島上的停機坪降落。

無人區堡壘是19世紀拿破崙時代在這一地區建造的4座人造島之一,用於抵禦海上襲擊。在建成後的數十年時間裏,添置了最新式的軍事裝備,但從沒有投入使用。二戰之後,它們脫離軍隊,並加入房地產市場。直到上世紀80年代,無人區堡壘才被人買走。買主大興土木,將堡壘改造成遠離塵世喧囂的豪華住宅,珀尼看上「無人區」也正源於此。


無人區堡壘(Martyn HAYHOW/AFP)

4.垃圾島斯拉法胡(Thilafalhu)

斯拉法胡位於馬爾代夫首都馬累西部近七公里處,曾經是一個礁湖,現在卻與垃圾聯繫在一起,掩埋在地下的垃圾數量絕對是一個驚人數字。面對斯拉法胡的形象大變,人們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斯拉夫士」(Thilafushi),垃圾島的稱呼就此誕生。將垃圾傾瀉到斯拉法胡是為解決馬累垃圾危機採取的一項緊急舉措。當時,工人們在島上挖掘出大量巨坑並用挖出的沙子建起環形防護帶。他們將未加分類的垃圾扔在巨坑內,而後,再挖更多的巨坑掩埋垃圾。

人為汙染、垃圾堆填將馬國的「垃圾島」填大了四、五倍,已經由小島變成大島,「垃圾島」沒有焚化爐只有不斷的掩埋、隨意焚燒。現時每週前往馬爾代夫的遊客高達逾萬人,每日就有超過三百三十噸垃圾送到斯拉夫士,令該島面積每日增加一平方米。

埋在斯拉夫士地下的垃圾種類繁多,其中包括游泳圈、鑰匙鏈、塑膠杯、鉛酸蓄電池和石棉。這些垃圾有些沒有多大危害,有些則埋下破壞環境的隱患,環保組織擔憂,重金屬可能污染地下水或者海洋,最終危及到人類、珊瑚礁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現在的垃圾島出租了部分土地,用於建造工廠和倉庫。船隻製造商紛紛來到這裏搶佔地盤,甲烷灌注機也在這裏佔據一席之地。


馬爾代夫垃圾島斯拉法胡(維基百科)

5.美國佛州伊索拉迪海堤(Isola di Lolando)

一場自然災害便足以讓天然島嶼毀於一旦。而人造島的衰敗往往屈服於糟糕的工程建設或者建造中途耗盡可用資金,伊索拉迪海堤便屬於後一種情況。這座人造島位於美國佛羅裏達州邁阿密海灘附近的比斯坎灣。

伊索拉迪海堤專案是上世紀20年代邁阿密房地產泡沫破裂的犧牲品。1926年的大邁阿密颶風則凍結了威尼斯人群島擴張的腳步,已部分建成的伊索拉迪海堤無可奈何地成為被波及的對象。


美國佛州伊索拉迪海堤混凝土樁(維基百科)


美國佛州伊索拉迪海堤混凝土樁(維基百科)

6.北星島(North Star Island)

為了抽取位於海床下大約1.25萬英尺(約合3,810米)的北星油池,英國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州沿岸以北6英里(約合10公里)處的波弗特海海域建造了北星島。此外,建造這座人造島也是為了解決海冰帶來的問題。大量海冰每年在海岸線周圍聚集,威脅到鑽探設備的安全。與人造島比一般標準的近海鑽井平臺安全。

儘管奧巴馬政府頒佈了為期6個月的近海石油鑽探和勘測禁令,但英國石油公司還是繼續推進在北星鑽探石油的計畫。他們之所以敢如此膽大妄為的原因是:北星是一座人造島而非近海鑽井平臺,因此不受禁令約束。


鑽井設備幾乎完全佔領了北星島。(維基百科)

7.阿塞拜疆「油岩」(Azerbaijan oil rock)

一個完整的海上城市,阿塞拜疆的海岸散佈著一座座由公路、建築群和油井構成的粗率的人造半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油岩」。「油岩」是石油開採的標誌性產物,它是阿塞拜疆第一個石油平台,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也沒有相關安全規章制度,島上環境非常混亂。

在這座人造島上,一條條公路將600座油井、大量公寓樓房、一家電影院、一家麵包店、一所學校和一個直升機停機坪連接在一起。迷宮般的公路建在沉船和和垃圾填埋場之上,支撐著這座「即興城市」的發展。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油井仍在運營之中,但「油岩」輸出的原油數量仍占阿塞拜疆全部產油量的一半以上。


阿塞拜疆「油岩」(Bruno Girin/維基百科)

8.巴林安瓦吉群島(Amwaj Islands)

安瓦吉群島坐落在巴林東北部,靠近穆哈拉格島海岸,面朝大海和人工礁湖,島上的房子豪華而昂貴,包含住宅、商業樓層、酒店、零售建築物,以及一個直徑240米圓形遊艇碼頭,泊位超過140個。

安瓦吉群島建造期間,建築工人用數英里長的土工管在這座島的四周圍起來,通過液壓法在管裏充滿沙子。土地上市後,巴林政府改變主意,允許外國人購買該島土地。之前外國人只能租借土地。


空中鳥瞰安瓦吉島嶼(下方)及穆哈拉格島(上方)(維基百科)

9.日本關西國際機場(Kans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關西國際機場位於日本大阪灣東南部的泉州海域離岸5公里的海面上。

由於大阪周邊用地吃緊,通過5年的填海工程,用了1.8億立方米的土方,在原先水深達17-18米的大海裡填出了5.11平方千米的機場用地。機場建有一條3,500米長的跑道。機場的建設費用高達1.45萬億日元,當時約合120億美元,機場剛建成時,引來建築界和工程界無數讚譽,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甚至稱其為「新世紀的豐碑」。

但由於大阪灣海底是很厚的淤泥,地質條件不佳,機場從建設之日起就一直在不停的沉降之中,目前該人工島已經下陷了十多米。從營業之初,就不得不花費2,700億日元用於維修和在地下室內建造一堵水泥牆以防海水滲入,但是這些困難並沒有阻止日方繼續建設的信心。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管理公司開始擴張機場,透過填海把機場島面積擴大到1,300公頃,以興建第二條跑道及第二客運樓。目前機場第二條4,000米長的跑道(6L/24R跑道)已經於2007年8月2日開始運作。


鳥瞰日本關西國際機場(NASA/維基百科)


日本關西國際機場(Jpatokal/維基百科)


日本關西國際機場(AFP/Getty Images)

視訊:秘魯烏羅族人用蘆葦編織成浮島。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海南填海蓋108層七星級酒店 網友譁然
防汛整治  曹啟鴻促造人工島
日本作家談文化差異 一個地名讓台灣人笑翻
走訪大溪木藝博物館 探索歌后鳳飛飛故事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