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中國大規模買俄武器時代已結束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9月30日訊】(美國之音2010年 9月 30日報導)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說,剛剛結束的俄羅斯總統訪華顯示, 中國向俄羅斯大規模採購武器時代已經結束。但中國在戰鬥機發動機領域仍然依賴俄羅斯。同時也不排除中國未來向俄羅斯採購艦載戰鬥機的可能。

俄總統訪華未簽武器訂單

位於莫斯科的全球武器貿易中心剛剛發表的報告說,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這次訪華期間,雙方沒有簽訂任何軍火交易合同。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多年來中國同印度是俄羅斯武器的主要買主。但中國向俄羅斯大規模採購武器的時代已經結束。

隨同梅德韋傑夫訪華的俄羅斯總統外交事務顧問普裡霍季科承認,兩國軍火交易規模縮小。在第三國武器市場,俄羅斯正面臨來自中國的競爭。

11月或討論新軍火交易

俄國訪華代表團的其他高級官員透露,中國更希望俄羅斯武器技術轉讓。但另一方面,對俄羅斯自身不構成威脅的武器系統幾乎都已全部賣給中國,因此向中國出售其他類型武器裝備的潛力已十分有限。

全球武器貿易中心說,兩國在11月份將舉行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可能提出中國採購在航空母艦上起降的蘇-33艦載戰鬥機的問題。這次會議還將討論軍事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

中國或再次尋求購買蘇-33

全球武器貿易中心領導人科羅琴科說,中國雖然已仿製了蘇-33,並把仿製品命名為殲擊–15,但殲-15是否能完全滿足技術和作戰要求,是否能批量生產,非常值得懷疑。如果中國的仿製行動進展不順利,為滿足發展航空母艦需要,中國不得不再次轉向俄羅斯尋求購買蘇-33。

科羅琴科說:「只有在中國蘇-33戰鬥機的仿製品批量生產,以及在航空母艦上實際起降使用之後,對中國製造的艦載戰鬥機的性能才能做出關鍵評詁。所以現在我們無法確信地說,中國仿製艦載戰鬥機取得了成功或是遭遇了失敗。只有在實際使用了這種艦載戰鬥機後,我們才能知道中國艦載戰鬥機的性能情況。」

中國和俄羅斯幾年前曾圍繞蘇-33艦載戰鬥機交易展開談判。但中國尋求小批量購買,俄方害怕中國仿製和技術流失,兩國因為分歧過大,談判後來宣告破裂。在這期間,中國曾從烏克蘭獲得了一架最早生產的蘇-33艦載戰鬥機用於研究和仿製。

飛機引擎是中國薄弱環節

除了艦載戰鬥機領域外,中國目前仍然依賴俄羅斯的另一領域是戰鬥機引擎。軍事評論人士科羅琴科說:「中國目前的軍事科技能力還無法使中國能生產可靠的、擁有足夠工作小時的戰鬥機引擎。戰鬥機引擎是中國軍事工業的一個最薄弱環節。」

科羅琴科說,因此中國在繼續大量購買俄國引擎。這些引擎裝備在中國軍隊的戰鬥機,以及中國對外出口的戰鬥機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科恩指毀滅性武器主要來源于俄羅斯和中國
中國大量購買俄羅斯先進武器
俄羅斯保證不向中國售戰略性武器
中國向俄羅斯訂購蘇愷三十所需武器系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