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家樂福6千員工倍傷心 12年工資反降

人氣 1

【大紀元2011年01月20日訊】家樂福上海20家門店6000多職工的收入長期徘徊在全市最低工資線。數據顯示,從1998年至今,家樂福上海職工的實際月收入增長了不到50元,而這期間上海的最低工資翻了3.45倍,上海人均GDP至少翻了3.09倍。

據《勞動報》報導,家樂福職工的工資表面上看似「原地踏步」,實際卻在「逐年退步」。這家每年都在迅速擴張的超級零售企業,有高度重視勞動者權益國家的世界500強企業,卻一再拒絕企業工會提出的工資集體協商的要求。

為省錢深夜步行10公里回家 生活靠八旬老母接濟

家樂福營業員周志堅,每月都會有一次的盤點,盤點結束後,都要將近凌晨3點。雖然走出店門就能看見一排出租車停在路邊,卻從沒想過要去揚招,而是拖著連續工作了20個小時的疲憊身體,在寒風中步行10公里回家。

52歲的周志堅在武寧店工作了12年。12年前,武寧店一線員工的工資是1075.7元,很吸引人。然而那麼多年了,他的工資卻只漲了49.1元,如今每月1124.8元,日子過得一年不如一年。他說:「我難道就不想打的回家嗎?可這筆開銷至少要50元啊。」

周志堅幾年前離異,兒子今年又患上了難以治癒的慢性病,年紀輕輕就不得不待業在家。一家子每月的經濟來源就只有周志堅1124.8元的工資,人均560多元,每日消費不能超過18元。

他算了自己的「財務賬」:工作日,上下班來回路費4元,早餐3元,午餐和晚餐各5元,抽煙3元,一天消費20元;休息日,睡到11點起床,省掉一頓早餐,午餐在樓下麵館吃一碗麵,鹹菜加辣醬,6元,晚餐到80歲的老母親「蹭一頓」,回來路上給兒子買15元麵包,當天煙資3元。在這樣做一休一的狀態下,周志堅每兩天消費44元,每月消費660元。

周志堅說,「家裏的水電煤加起來不到100塊,但對我來說也是不小的開支,母親見我困難,每月幫我承擔了水電煤。」母親每月退休金2000多元,幾乎是他工作所得的一倍。

1998年進入家樂福時,周志堅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在上海灘還算不錯,接近於當時本市最低工資標準325元的3倍。而如今上海最低工資早已漲到了 1120元,按照當年的比率,家樂福一線員工收入應當在3000元左右,但實際情況卻是,周志堅的收入僅比上海最低工資多出4. 8元。

一人打兩份工 妻子騎車3公里到郊區買菜

張淮安是家樂福南方店的保安。但他騎著一輛肯德基快餐店的外賣車,在上海陰冷的「三九天」裡走街串巷。

在家樂福上海所有門店,一線保安的收入均為1550元,扣除「四金」,到手收入為1165元。比上海最低工資高了45元。因為收入太低,做一休一的張淮安又做起了送外賣的兼職,這樣可以額外賺到1000元。

張淮安說,其實給肯德基送外賣的收入更高,因為工作時間僅5至6個小時,而家樂福的上班時間則要15至16個小時。

他的妻子身體較差,長期失業,孩子今年5歲,全家的經濟重擔都在他一人身上。一家三口如今棲身在閔行區城郊結合部的老房子裡,面積不到10個平方,放下床就放不下桌子了。在等待拆遷的日子裡,張淮安的妻子只能把鍋碗瓢盆放在門外,吃飯都要在門外。

由於1165元的收入僅僅能夠解決一家三口的伙食,而且還需要妻子騎3公里車到更偏遠的郊區去買菜。於是,送外賣這份兼職就成了張淮安一家每月生活資金鏈的重要一環,缺了它,生活就難過了。

家樂福職工收入從1998年就開始逐年下降

張麗萍在家樂福工作了11年,從1997年至2008年,前後在6家門店擔任過人力資源經理。她表示,從1998年至2009年,家樂福11年間薪水不增反降,直到2010年上海最低工資標準提升後,職工收入才略高於1998年的水平。

1998年上海家樂福職工最低稅前工資是1150元,扣除社會保險金74.23元,員工實際到手1075.77元。其員工收入不僅超過當年上海平均工資1005元。但之後,家樂福職工收入就開始逐年下降。

2006年,家樂福員工的稅前最低收入降低到1100,個人承擔的社會保險金增加到241.38元,因此員工到手實際收入僅為858.62元,比1998年少了217.15元。當年上海的最低工資是690元,平均工資是2235元。

2007年9月1日,上海最低工資上調到840元,家樂福逆勢而行,在個人承擔的社會保險金增加到266.11元後,依然維持前一年的稅前工資,使得員工實際到手工資比前一年下降了24.73元,僅為833.89元,比最低工資還要少6.11元。

2008年和2009年,家樂福將公司員工最低工資牢牢定格在上海工資最低標準960元上。而2009年上海市的平均工資已經漲到3292元。從1998年的1075.77元,到2009年的960元,家樂福11年間職工工資不增反降。

2010年,家樂福根據測算,最終將職工實際到手收入定格在1124.8元,這才終於重新回到1998年的工資水準。

許多家樂福的員工選擇了「用腳說話」,家樂福的員工離職率連續兩年超過100%,至今深陷「用工荒」。

為甚麼家樂福在美國、在法國本土都是關愛員工、遵紀守法的典範,來到中國就變了一副「面孔」呢?有評論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集體協商制度缺乏應有的「剛性」。……使得工會組織在推進工資集體協商時常常感到「理不直、氣不壯」。

相關新聞
歐巴馬正式接受提名 抨擊馬侃不知民間疾苦
紐時:中國勞工抗爭越演越烈
中國勞工的血淚
中國勞工瑞典遊行 要求漲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