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二帝三王之道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406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堯曰(1):「咨(2)!爾舜!天之歷數(3)在爾躬,允(4)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5)永終。」舜亦以命禹(6)。曰(7):「予小子履(8),敢用玄牡(9),敢昭告於皇皇后帝(10):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 (11),簡(12)在帝心。朕(13)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14),善人是富。」 「雖有周親(15),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16),審法度(17),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18)。( 《論語·堯曰篇第二十》)

【註釋】
(1)堯曰:堯在禪讓帝位時給舜說的話。
(2)咨:感歎詞,表示讚譽。
(3) 歷數:帝王相繼之次第。
(4) 允:真誠:誠信。
(5) 天祿:指君祿。
(6) 舜亦以命禹:舜亦以堯命己之辭命禹。
(7) 曰:以下為湯伐桀後的告天之辭。
(8) 履:這是商湯的名字。
(9) 玄牡:玄,黑色謂玄。牡,公牛。
(10) 皇皇后帝:偉大的上帝。
(11) 帝臣不蔽:言天下賢人,接上帝之臣,己不敢隱蔽。
(12) 簡:閱,這裡是知道的意思。
(13) 朕:我。從秦始皇起,專用作帝王自稱。
(14) 賚:音l□i,賞賜。下面幾句是說周武王。
(15) 周親:至親。
(16) 權量:權,秤錘。指量輕重的標準。量,斗斛。指量容積的標準。
(17) 法度:指量長度的標準。
(18) 公則說:政教公平,則民悅矣。

【語譯】
堯說:「唉!舜啊!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了。你應該誠實的保握那不偏不倚的中道!假如天下百姓都困苦和貧窮,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終止。」舜也以同樣的話告訴禹。

湯伐桀後對天禱告說:「我小子履,敢用黑色的公牛做祭品,明白地向偉大的天帝禱告:只要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那些賢能的人,是天帝的臣子,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來分辨、選擇。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都歸我一個人承擔。」

周武王說:「周得上天的大賜,善人最多。」周武王說:「我雖然有至親,但不如有仁德之人。老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身上。」認真檢查度量、衡的制度,周密地制定法度,重新修復廢棄的官職,四方的政令就會通行了。恢復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家族,提拔隱逸的賢人,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

古代帝王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待下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民眾的信賴,做事勤敏就能取得成就,施政公平,人民便心悅誠服。

【研析】
這一大段文字,記述了從堯帝以來二帝三王之道,本章末段,孔子對三代以來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說是對《論語》全書中有關治國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總結,對後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延伸思考】
1、學完本章,你知道二帝三王的共同點是什麼嗎?
2、你能說其中一位君王的故事嗎?

* * *
【相關資料】

武王的德行和功績

武王繼位後,決心繼承父親未完成的事業。他拜呂尚為師,讓兄弟周公旦、召公作助手,整頓內政,擴充兵力,聯絡同盟者,還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做滅商的準備。

* 武王順天命討伐商紂

武王繼位第九年,決定出兵討伐紂王。武王乘船渡河,當船走到河中央時,一條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來用它祭天。渡過河之後,有一團火從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而且轉動不停,最後變成一隻赤紅色烏鴉,還發出叫聲。當時,八百多個諸侯們雖然未曾約定,卻都會集到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這個地方。 諸侯都說:「現在可以討伐紂了!」武王卻說:「你們不瞭解天命,現在還不可以。」於是率領軍隊回去了。

過了兩年,武王聽說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而且殺死了進忠言的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師疵、少師強為了避禍,抱著樂器逃奔到周國來了。於是武王向全體諸侯宣告說:「殷王罪惡深重,不可以不討伐 了!」於是遵循文王的遺旨,率領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披甲戰士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紂。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軍隊全部渡過盟津,和聯合伐商的各國諸侯訂立盟約,檢閱軍隊。盟津距商朝的首都很近,在這裡演武檢閱,就是向商朝的試探和示威。武王作了《太誓》,向全體官兵宣告說:「如今殷王紂竟聽任婦人之 言,以致自絕於天,毀壞天、地、人的正道,疏遠他的親族弟兄,又拋棄了他祖先傳下的樂曲,竟譜制淫蕩之聲,擾亂雅正的音樂,去討女人的歡心。所以,現在我姬發要恭敬的執行上天的懲罰。」

次年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來到商郊牧野,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有旄(毛)牛尾做裝飾的白色旗幟,用來指揮。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全文分作兩段。第一段痛斥紂王只聽婦人(妲己)的話,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連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讓他們暴虐百姓,導致天怒人怨,最終將招致殷的滅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罰,宣佈作戰紀律,鼓勵戰士勇猛殺敵。

誓師完畢,武王與前來的各諸侯軍隊會合,共有戰車四千輛,在牧野擺開了陣勢。紂王聽說武王來攻打自己,也發兵七十萬來抵抗武王。武王派師尚父率領百名勇士前去挑戰,然後親自率領戰車三百五十輛、士卒兩萬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隊衝進殷紂的軍隊。紂王的軍隊人數雖多,卻都沒有心思打仗,他們都痛恨紂王的暴虐,心裡都盼著武王趕快攻進來。武王攻過來後,很多紂王的士兵掉轉兵器攻擊殷紂的軍隊,並給武王做了先導。殷紂大敗。

* 武王滅紂並昭告上天

殷紂戰敗後,返回城中登上鹿台自焚而死。諸侯跟隨著武王進入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商都的百姓都在郊外等候著武王。武王命令群臣向商都百姓宣告:「上天將賜福給你們!」商都人全都叩頭拜謝,武王也向他們回拜行禮。武王進入城中,找到紂自焚的地方。武王親自用黃色大斧砍下了紂的頭,懸掛在大白旗上。

次日,武王命令清除道路,修治祭祀土地的社壇和商紂的宮室。武王在社壇將滅紂的過程昭告上天。群臣都跟在身後。祭祀前,大臣毛叔鄭捧著明月夜取的露水,衛康叔封舖好了席子,召公奭(音式)獻上了彩帛,師尚父牽來了供祭祀用的牲畜。伊佚朗讀祝文祝禱說:「殷的末代子孫季紂,完全敗壞了先王的明德,侮慢鬼神,不進行祭祀,欺凌商邑的百姓,他罪惡昭彰,被天皇上帝知道了。」武王拜了兩拜,叩頭至地,說:「承受上天之命,革除殷朝政權,接受上天聖明的旨命。」 武王又拜了兩拜,叩頭至地,然後退出。自此,周朝正式確立。

為了統治商朝的遺民,武王把原來商王直接控制的領地分成三個區:原殷都朝歌以北地區(今河南省湯陰縣一帶)為豳(音賓),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一說霍叔居豳)掌管;朝歌以東地區(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為衛,封給自己的弟弟管叔鮮 掌管;朝歌以西地區(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封給自己的弟弟蔡叔度掌管。武王又把尚父封在營丘,國號為齊。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國號為魯。

武王懷念古代的聖王,就表彰並賜封神農氏的後代於焦國,賜封黃帝的後代於祝國,賜封堯帝的後代於薊,賜封舜帝的後代於陳,賜封大禹的後代於杞。

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個,同姓之國四十個。封邦建國的目地,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治理國家。

武王下令將被紂王關押的箕子從牢獄裡釋放出來,又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他還命令散發鹿台倉庫的錢財,發放鉅橋糧倉的糧食,賑濟貧弱的民眾;命令展示傳國之寶九鼎和殷朝的寶玉;命令給比干的墓培土築墳;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軍中祭奠陣亡將士的亡靈。這之後,武王才撤兵回國。路上武王巡視了各諸侯國,並分封諸侯,頒賜宗廟祭器。

* 武王修德於天下

武王回到周都鎬京,夜不能寐。周公旦來到武王的住處,問他不能入睡的原因。武王說:「上天不享用殷朝的祭品,從我姬發沒出生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郊外怪獸成群,害蟲遍野。上天不保佑殷朝,才使我們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的殷朝, 曾經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雖然說不上政績顯著,但也不至於滅亡,才使殷朝維持至今。我還不能使上天賜給周朝的國運永葆不變,哪裡顧得上睡覺呢?」

武王又說:「我要確保周朝的國運不變,要靠近天帝的居室,要找出所有的惡人,懲罰他們,像對待殷王一樣。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確保我國的安定,我要辦好各種事情,直到功德在四方放光。我南望三塗,北望岳北,觀察黃河,仔細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區,覺得這裡離天帝的居室不遠,是建都的好地方。」

後來,武王在洛邑進行了測量,準備在此修建周都。武王還命令全國修養生息,把馬放養在華山南面,把牛放養在桃林區域;讓軍隊把武器放倒,進行整頓然後解散:以此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又過了一段時間,武王生了病。周公齋戒沐浴,禱告上天,為武王消災除邪,並表示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代替武王,武王的病這才漸漸好了。武王時期,周朝頗有新興之氣。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誦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成王。

【課後作業】
綜合上述數據,你覺得周武王是怎樣的一位君主?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說:「不屈折自己的志節,不使自己的身體受辱的,這就是伯夷、叔齊的處事態度吧!」批評柳下惠、少連說:「犧牲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然而他們說話切中道理,行為合乎思慮,但也不過就是這樣罷了!」批評虞仲、夷逸說:「隱居獨善,但合乎清高;放肆直言,但可稱得上合於權宜。」又說:「我和這些人不一樣,只要依道義去做,沒有什麼可以,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 柳下惠當獄官,三次被黜免。有人說:「你為什麼不到別的國家去呢?」柳下惠答說:「我用正道事人,到哪裡不會被黜呢?如果我用枉道來事人,又何必要離開祖國呢?」
  • 一條扁嘴鯰魚與一條藍鯰魚體型不相上下。兇猛的扁嘴鯰魚死死咬住了藍鯰魚的頭,扁嘴鯰魚吞不下藍鯰魚,藍鯰魚也掙脫不了扁嘴鯰魚的嘴,兩條魚就這樣僵持浮上了水面。最後,兩條魚可能都會成為人類餐桌上的美餚。
  •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 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能做到「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便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承擔社會責任的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辭辛苦地周遊列國四處呼籲,為天下太平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 在《禮記.學記》中提到,在古時候的家庭中,如果父親是當鐵匠冶煉金屬的,他的子弟因為從小看慣了這種熔合的技術,所以比別人先學會用獸皮縫合成袍裘,以作為日後學習的基礎;同樣的,一個造弓的能手,他的子弟也會先學著用竹、柳等柔韌的物品來編製畚箕,為將來造弓踏出第一步。
  • 袁盎,字絲,西漢時楚地人。他的父親以前曾與強盜為伍,後來搬到安陵定居。在呂後時期,袁盎做過呂後侄呂祿的家臣。後來漢文帝即位,袁盎在哥哥袁噲的保舉下,得以擔任中郎的官職。
  • 趙高是個生性貪詐有野心的人,一心想要篡奪秦朝大權。秦始皇去世後,次子胡亥繼位,即秦二世,趙高則當了丞相,可是趙高根本不把胡亥放在眼裡。
  •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後,很想得到這塊玉,便派人捎信給趙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趙王左右為難,送的話擔心秦王不守信用,不送的話又擔心強大的秦軍來侵略。於是大臣繆賢建議趙王請藺相如前來商討應對之策。
  • 唐朝武則天稱帝時,有一位名叫婁師德的宰相,他待人寬厚有度量,由於十分愛才,也屢屢舉薦人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