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中國大學文憑為何不值錢?

葉淑貞編譯

人氣 47

【大紀元2011年02月04日訊】中國經濟進步了,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了,照理說,勞方與資方都應該更快樂了!但僱主嘆找不到人才,畢業生說工作難找,工資也與農民工相差無幾。這「剪不斷、理還亂」的癥結究竟在哪裡?

根據最近的統計數字,中國大學畢業生平均每月只比一般的農民工多賺300元人民幣。最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停滯在大約每月1,500元人民幣。然而,農民工的工資卻已經上升到1,200元人民幣。當低技能工人的工資上升之際,為何許多大學生無法提高其教育的報酬呢?

如果中國的大學畢業生無法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的話,那麼努力獲取大學文憑是否值得呢?這個不對等的現象顯現中國教育制度及經濟體系內存在著什麼樣的問題呢?《紐約時報》12月4日邀請專家學者發表看法。

改革私人業界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斯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國際管理學教授黃亞生(Yasheng Huang)提出了以下的看法。他認為,對於私營部門的需求而言,中國大學畢業生的供給是過剩的,這是因為中國私營企業屬於低度發展。這點不太可能改變,除非大膽進行私營企業的改革。

1998年,中國大學生約有100萬人,而在2008年這個數字已經超過600萬人了。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在需求面。一般認為,經濟的快速發展會需求更多大學畢業的人力,但其實不然。儘管外國分析家們認為中國經濟的成長快速,但中國經濟仍然以體力勞動、低成本及低利潤的製造業為主,而這些最需要的是勞力密集的勞工。

需求大學畢業人力的另一個來源是政府機構,但是中國已經有一個相當大的官僚體繫了,不可能有更多的成長了。也就是說,政府部門本來就已經僱用許多人,不可能再增僱更多的人。事實上現在的狀況是:數百、甚至是數千個中國大學畢業生,必須為一個公務員的位置而激烈競爭。

中國的私營企業也不需要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雖然中國花費許多錢在研究及發展上面,但大部分的研發是在政府出錢資助的研究機構中進行,而不是在私營企業單位。私營企業所僱用的大學畢業生,其職缺都與金融、行銷及人力資源管理職能有關。

此外,中國的廠商所僱用的管理人員人數也很少。理由是許多中國廠商實際上都是工廠,它們很少需要做行銷及生產發展。

服務部門是中國經濟中衰弱且容易受到傷害的一環。它很虛弱,規模也很小。若以GDP比率來說的話,比印度、美國、日本及歐洲國家都要來的低。事實上,中國的服務部門相對於整個GDP來說,接近於中東的產油國家,而非其他正常的經濟體。

為什麼中國公司的管理部門及服務部門都屬於低度發展?理由很複雜,但都與廠商面臨扭曲的金融法規環境有關。

試場的巨人,職場的侏儒

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學院特聘傑出教授(Universit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趙勇(Yong Zhao,音譯)也指出,中國教育一味追求考試得高分,並無法提高學生的能力。

中國教育有令人挫折的矛盾。一方面,數百萬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一份理想且報酬顯著高於農民工的工作。另一方面,想要支付更高工資的企業似乎也無法找到合格的僱員。一份麥肯錫(McKinsey)的研究發現,適於在跨國公司工作的中國大學畢業生不到10%。

最近上海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針對美國企業做了一份調查,其中有37%的公司說,找到有才能的人是作業上最大的問題。由《麥肯錫季刊》(McKinsey Quarterly)所進行之個別研究發現,44%中國公司經理人表示,人才的不足是他們征服全球的最大障礙。

中國發明了科舉制度,使用考試來選擇政府官員。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因為這個制度使得來自於全體社會的有才能者,無論他們的家庭背景如何,都可以加入領導階級。

科舉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在今日的中國,科舉的精神仍然以高考的形式或說是大學入學考試的形式而存在。它是唯一的一個重要的考試,因為它決定學生是否可以進入大學及可以進入哪一家大學。因為這一役決定未來生活,高考形同樂隊的「指揮棒」,指揮著整個教育。學生、家長、老師、學校的領導者及甚至是地方政府官員,都一起為獲得好成績而努力。

結果是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學業成績很好,但是工作能力卻很低。那些擅長於考試的人,進入到強調書本知識的大學。但是當他們畢業時,他們發現僱主實際上想要的遠遠超過考試成績。這就是為何麥肯錫的研究發現只有少於10%的中國大學畢業生適於在外國公司工作的理由。

中國的教育家們都知道這個問題與高考制度有關,且已經嘗試進行改變。但尋求學業成績以外的其他指標來衡量學生的表現,會花費很多時間,尤其在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

高等教育結構性失序

多倫多約克大學教育領域的助理教授強查(Qiang Zha)也指出,中國教育的問題大部分是來自於中國高等教育之結構性的失序。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大學出現了分級的系統。中國高等教育已經成長為陡峭的等級系統。少數的菁英國家大學擁有多數的資源(大約100所),這些身處等級頂端的大學不僅享受最多的資源,且招生名額也未隨之快速增加,等於是受到保護。同時,大約95%的地方大學及學院必須容納大部分增加的招生。

加大的差距,無可避免地使得許多大學的教育品質惡化,特別是新創立的私立大學。

官僚化的教育體系

一位讀者署名「中國人」發表評註指出,老師是公務人員,其薪水微乎其微,與護士、警察、官員及郵局工人的薪水相當。結果是除了一些有心致力於教育的人士之外,其他95%從事教育者都不再努力工作,且對這個工作不感興趣。

課程由官僚所強制規定,內容同樣缺乏奉獻精神。入學考試制度被操縱著,鼓勵死記硬背的記憶方法,不要求思考。

假學歷可以在街角上買到,因此大多數人在履歷表上的學位欄造假,更進一步使學位貶值。僱主要求的是一張紙,而不是真正的學位。既然如此,學位不值錢,應該就不令人驚訝了。◇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205期【西方看中國】欄目(2011/01/06刊)

本文連結: http://www.epochweek.com/b5/207/8894.htm

新紀元PDF版訂閱(US$10一年52期)

相關新聞
【新紀元】財務造假 中國借殼公司死穴
【新紀元】新「舶來品」台灣文創攻佔大陸市場
【新紀元】錢雲會事件真相
【新紀元】黑非洲的紅幻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