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教運動,動或不動?論壇探討馬國華教現況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3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姜曉文馬來西亞吉隆坡報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運動從開始走到今天已有數十年的歲月,但是至今仍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還是被現實環境所阻礙。3月14晚,在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簡稱隆雪華堂)的一場《華教運動,動或不動?——反思新紀元學院發展文集》新書推介禮和論壇,吸引了許多關心華教和華社的民眾出席,與主講人一起從不同角度探討對華教、華社、社會運動的問題。

陳友信:華教運動急需大批年輕接班人

新書推介禮嘉賓、隆雪華堂會長陳友信在推介時指出:「我對1996年曾慶豹發表的論文《華教運動:動或不動?》,至今印象尤深,當時在內部也有一部份的討論。而這次劉鎮東的新書用回同樣的名字,可能覺得當年的討論不夠深入,還需要進一步理性的探討,其實我認為,任何課題都不應該是一言堂的,都應該隨著時間的變化應有進一步的討論。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出版是合時又有意義的,值得看!」

他認為華教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課題,其實華教運動的本質,在於華社沒有受到公平的對待,只要民主人權不受到尊重,國家在政治上依然是單元種族思維主導,華教問題就難以得到徹底解決。

陳友信說:「我認為華教運動急需大批年輕接班人,在理性交流中相互學習尋求共識,這樣才能確保華教事業後繼有人,華教事業與時併進。」


隆雪華堂會長陳友信(攝影: 林艾微 / 大紀元)

黃集初:華教運動沒有很好的分析架構

華社研究中心(簡稱華研)分析員黃集初認為華教運動沒有一個很好的分析架構,所以他透過林開忠和詹姆斯的著作來分析大馬的教育發展,尤其是華教的改革與現況。

他表示教育不同於其它的企業,教育是一種價值觀念高度攝入的事業,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任何人都可以對教育發言。


華社研究中心分析員黃集初(攝影: 林艾微 / 大紀元)

詹緣端:華教面對強大壓力時很被動

華研副主任,也曾是新紀元風波當事人之一的詹緣端在當晚的探討中很明確地指出,今天談這樣的一個問題,其實到處都是地雷,談的時候要警惕性高,但是面對問題還是要就事論事。

身為長期在華教事業裡頭的一份子,他認為,華教在面對強大的壓力時很被動,使不出力量,其實華教和華團是息息相關的,但是所有華社總字號的大財團,在面對政府壓力下,都沒能提出代表華人的立場。

他說:「從當年曾慶豹的文章到今天的這本書,我們國家的變化是非常的大,如果單單是從教育專業的領域看,觀點都是好的。但是我們在討論時,都不可以脫離現實的背景,當我們在談動或者不動的時候,要知道事實不是這麼簡單。他強調,在面對政治時,我們真的很難跨越,但是如果華團跨越不開,華教也邁不開,華人政治也邁不開。」


華社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緣端(攝影: 林艾微 / 大紀元)

黃進發:華社的意識形態是最大問題

結合華教運動所走過的路,時事評論人黃進發認為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華社的意識形態,他點明說:「華教一般都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表面上是文化民族主義,其實根本是把文化作為一種工具,實際上是『族裔民族主義』。」

他說:「我們今天指責國家的公務員都是馬來人,但是我們的董總也有同樣的情況,董總的規模是很大的,但是又有多少非華裔的呢?我們為甚麼不能去包容、接受會講華語的非華人呢?」

他解釋說:「因為傳統民族主義,所以今天華教不敢談差異,因為面對的是群體間的競爭,為了競爭就必須壓低內部差異,所以說集體主義是沒有辦法談多元化的。今天我們都和董總一樣,出在一種圍城的狀態,無法走出去,然而如果走不出去,就沒有辦法跨越,沒有辦法進步。」


時事評論人黃進發(攝影: 林艾微 / 大紀元)

劉鎮東:希望透過新書從新思考問題

作為新書的作者,劉鎮東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新書的內容無疑會觸動不少人的神經,但是他毅然無懼無惑。他說:「我認為知識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而華社確沒有重視,華教還是在一個舊的模式中打滾,所以就沒有跨越的思維。」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很多事情大家都可以來談,很多問題可以從新思考。從對華教運動的堅持,擴散到政治、文化和經濟的民主化。通過更多人的探討,讓知識積累,讓對話可以延續!」


《華教運動,動或不動》新書作者劉鎮東(攝影: 林艾微 / 大紀元)


《華教運動,動或不動》新書作者劉鎮東(右)為出席者簽名(攝影: 林艾微 / 大紀元)

相關新聞
裁員關閉學校 溫哥華教師面臨失業
溫哥華教育局擬延春假 半數家長反對
溫哥華教育局駁省府預算修改令
渥太華教育局將增設全天制幼稚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