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济困 心地善良的第五伦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第五伦,复姓第五,名伦,陕西人,东汉初著名清官。他质朴正直,乐德好施,体恤百姓。无论在哪儿做官,都以为民解忧为己任。

第五伦年少时就耿介而重义,平时邻里乡亲谁有困难,他总是热心帮助。王莽乱世,盗贼四起,百姓们都把第五伦当作依靠,推举他为首领抵抗盗贼。第五伦带领百姓们筑堡自卫,铜马、赤眉等几十支军队都没有攻下第五伦的营垒。

第五伦得到地方官褒赏,做了掌管诉讼和赋税的官吏,他深感责任重大,多次对下属们说:“我们掌此职权,一言一行都关系民生疾苦,绝不可做害民贪占之事。”当上级官员授意第五伦多收些钱财时,第五伦一口回绝,他义正辞严地说:“哀民生之多艰,再行加收于心何忍?!”

第五伦担任会稽太守时,虽身居高位却依然节俭如故。穿布衣,吃糙米,自己动手割草喂马,妻子亲自下厨房烧火做饭。每领到俸禄,除留下自己一家食用之需,全部赠送给穷苦百姓,并以清贫为家训,不置家产。

他的朋友劝他说:“人各有命,以你一人之力,能救济多少?又怎么能救济每一个人呢?”第五伦回答说:“只是不辜负这一片心而已!”他的朋友说:“你自己清廉自守、不贪不占已属不易,又何苦不置家产,把什么留给后人呢?”第五 伦笑着说:“你过奖了,我是在给后人积德呢!”

在蜀郡太守职位上,第五伦鉴于郡府中的属吏多以资财入仕,他们追求奢华,不关心百姓。于是,他毅然将这样官吏全部裁撤精简,而改选有品德有节操的人担任,从此争相贿赂之风便被禁绝了。他还向朝廷举荐了很多人品高尚的人,其中不少人后来都官至九卿,并且都清正廉洁,没有一人因贪污受贿犯罪。

第五伦一身正气,凡事秉公而行,从不曲意逢迎。当时朝廷外戚专权跋扈,大臣们无人敢谏。第五伦升任司空后,便屡屡上书抨击时弊,要求防止外戚骄奢擅权,并提出没有德行才能的人坚决不能任命官职,因而得罪不少有权势的人。

同僚中有人劝他说:“你重仁重义,这是君子的美德。不过既在朝中为官,就该深谙官场之道。你不懂得变通,将来会后悔的。”第五伦回答:“仁德乃我毕生所求,此为大也,怎能为了求一官职而舍弃。你觉得为我好,却不知我的志向啊!”

第五伦得到汉章帝的赏识和信任,后来一直位居三公。他推行教化,做了许多惠民利民的好事,成为百姓景仰的人。他对别人说:“仁德不是攫取所能得到的,有仁德才是成人做事之本。我自愧一生所做的善事太少了,而得到的福报却是无法想像啊!”

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善念,坚定不移的行善,为他人着想,为自己真正的负责,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记取的。

──转自明慧网(原标题:扶危济困 心地善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闻过则喜,顾名思义,就是别人批评自己错误时依旧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欣然、虚心的接受意见。这不仅体现着个人的修为与素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 严冬过后,美好的春天来临了,春是一年之始,天地间万物复苏,生机无限,人们所见所闻皆是春意盎然...
  • 传统儒、释、道文化皆从因缘、因果关系,来探讨人生意义和归宿问题。
  • 以宽宏大度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仁爱无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宽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宽以待人。
  • 说起李白,几乎无人不晓,人们赞赏他的辉煌艺术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气,济苍生、报国家,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 北宋时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刘庭式,当时的苏东坡,很赏识、敬重他的人品。
  • 昔日孔子在齐国听舜帝时代创作的大乐舞《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感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杜甫崇高的艺术成就,源于他仁爱、无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时,他关爱百姓,关注未来,呼唤正义,揭露黑暗势力,用诗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 中华传统文化是神传之半神文化,半神文化当然有它的神迹在。据古人留下的文艺专著和其它记录中,半神文化的神迹表现遍布历代的诗、画、乐等文艺形式中。
  • 成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