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藝術:影響決策的兩大要素

史帝芬‧山普(Steven B. Sample)

人氣 28
標籤:

決策過程中的另一大要素是機會,講得更精準一點就是機率。

馬基維利在《君王論》裡,以及德國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茲(Karl von Clausewitz)在《戰爭論》(On War)中都一再提到,領導人做重大決策時,應始終考慮時運與機率。

不僅是戰爭,對財務或私人的決定也是同樣的道理。

因此決策實際上成了一種機會遊戲,領導人必須與對手,或某種自己無法直接控制的現象(如天氣、股市),以及無法預測的行為對局。

很多準領導人想到決策等於賭博時,就很惶恐。他們認為碰上棘手的決定,就應該找到一個確保成功的標準答案(如果找得到的話)。

可惜的是,這只是三腳貓領袖的幻覺。誠如馬基維利所言,所有大膽的行動,大約一半以上的結果得靠運氣。
除了機會之外,另一個影響決策的要素是判斷。

我每回在電機系教電磁理論課時,都喜歡用一個問題逗逗學生:身為工程師,明知解決問題的方案不盡完善,對大眾還可能造成某種危險,但他得在哪個時間點上停止分析問題,開始動手執行這個方案?

絕大多數的年輕工程師(和侵權律師)的答案都是「不能停!要繼續找到最好的答案,不威脅到任何人!」

然而在虛幻法庭外的世界裡,這個答案不僅蠢得可以,而且還不切實際。我向學生解釋,真正的工程師做決策時,必須受許多複雜因素的限制,包括時間、成本、大小、重量、可靠性、安全度、消費者的需求、競爭者的威脅等等。

簡而言之,真正的工程師必須下判斷,有時出於直覺,有時則透過精確的分析和測試。

我們不必非當上專業工程師才懂得怎麼分析問題,找出確實的解決方案,這種事交給電腦和技術人員就行了。

工程學最精密的部分,是根據合理的專業判斷與分析,針對某一解決方案採取行動。儘管你繼續思考後想出來的方案可能更好,但關鍵就在於你必須選一個不盡如人意的方案。

判斷往往是有效領導的關鍵要素,而判斷也必須由事實與分析而來。但逆向領導的觀點認為,通常做決策的時候,要是運氣好,事實和分析結果頂多是不完整;如果倒楣點,那根本就錯得離譜。所以到頭來領導人經常還是得靠自己與顧問的判斷。

蒐集與事實相關的資料、執行分析的人,多半是組織中的基層人員。前面說過,領導人應該偶爾收回授權給屬下決定的事,因此我認為他們也應該偶爾親自下海蒐集資料,或監督分析過程。

我稱此為「親自到倉庫點貨」。通常你會發現幾年來自己所收到的所謂「事實資料」,很可能完全錯誤。這倒不是蒐集資料的人存心搞鬼或不勝任,而是誤解自己應分析的內容,或分析得不得法。

英國經濟學家史坦普(Sir Josiah Stamp)有次引用某位法官的話:「政府最喜歡大眾統計的數字,不但費心蒐集、加總,還把數字的力量擴張至無限大,開個立方根,做出漂亮的圖表。可是別忘了,你看到的每個數字,其實只是實地調查員愛寫什麼就寫什麼而已。」

偶爾「親自到倉庫點貨」的概念,也可以用來解釋法律規範。第3章提過,領導人和重要主管最好自己解讀法條,和法院對某特殊狀況的判決。

美國法律體制有個益發重要的特色,就是無從預測,模糊不清,所以能第一手了解白紙黑字的法條,在領導人和重要顧問計算機率、擬定策略時,都有相當的幫助。@(待續)

摘編自 《領導人的逆思考》臉譜出版社 提供

相關新聞
IMF首位女總裁上任 年薪55萬美元
外媒:微軟已臣服 中共覬覦臉書股權
梅鐸小報冷血竊聽 企業撤廣告
為何要考美國會計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