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笑忘江湖

文/观心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世道艰难人未老
  漫漫红尘正年少
  转眼千千万万事
  洞彻名利情已了
  
  恩怨情仇一生耗
  是非逼人人自找
  相濡以沫曾相识
  忘却江湖卧云笑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诗的律与韵不是古诗本身的特点,而是汉语及文字的抑、扬、顿、挫的规律在古诗体裁上的自然体现。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其实也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而古诗最能体现传统文化半神文化的特点。
  • 地僻乡音深 心野各自云 不甚求语意 都是清淡人
  • 向阳山坡向阳地 落地松下落花生 傍山小径傍涧水 百虫和应听风声
  • 古经梵唱逝者去 空留宝塔守清规 千年景象僧不在 晨钟暮鼓闻几回
  • 要阐明什么是书法,首先要明白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中国古代文化的最低文化形式是儒家,儒字“人”字旁加“需”字,顾名思义,就是人需要明白的道理,也就是说,儒家讲的就是做人的道理。
  • 中华传统文化是神传之半神文化,半神文化当然有它的神迹在。据古人留下的文艺专著和其它的记录中,半神文化的神迹表现遍布历代的诗、画、乐等文艺形式中。这篇文章仅从古代画家张僧繇的故事来阐明半神文化的道理,从道理上证实其神迹存在的可能性及以画来阐明文艺之道。
  • “子不语,怪力乱神”出自《论语》之《述而》一章。历代对于这句话的含义解释的很混乱,甚至被当代大陆所谓的御用学者作为证明儒家是无神论的证据之一,实际上是很荒唐的。要正确理解这句话,不能脱离这句话时代背景和原文,否则,就是断章取义任意发挥了。以下是原文:
  •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泰伯八》,历代的解释很多。历代文人都在原文的标点符号上下功夫了,得出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论点。这句话也被中共御用文人作为儒家是“愚民”哲学的一个铁证,就像对“迷信”一词的乱用,使本来内涵简单的一句口头语,成了打击儒家和传统文化的一根棍子。 要还原这句话的含义,首先要还原儒家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其学说的实质。
  •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 中共实际上是一个邪灵,这个邪灵是以制造分裂来作为它统治的基础。 左派、右派是中共分而治之的一贯手段,严重的时候夫妻、父子都是要分左右的,这样表面看是互相牵制,实际上是以“左派”为本质,“右派”是其应统治需要迷惑人的派系。中共真是在“斗争哲学”的基础上,以制造两派左右逢源从中渔利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