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周年煙花匯演

人氣 69

【大紀元2011年09月16日訊】為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周年,港鐵荃灣西站對開藍巴勒海峽海面,今(16日)晚8時半舉行了煙花匯演,歷時20分鐘。匯演分為8幕,以線條型的煙花,配合不同音樂,營造動感效果。

大批市民及遊客持照相機及攝錄機,晚上聚集在荃灣海濱長廊、荃灣公園等地方欣賞及拍攝煙花。

荃灣位於大帽山南面山腳,1950年代,當年荃灣面積約有0.5平方公里(只計荃灣市中心),香港政府在1970年代開始在荃灣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現在由荃灣路、楊屋道至德士古道亦是填海得來的。1990年代為興建西鐵線的荃灣西站,荃灣路以西一帶海旁再次進行填海工程,多次填海工程令藍巴勒海峽進一步收窄。

荃灣近芙蓉山南麓一帶地方幽靜,背靠香港最高的大帽山,風水甚佳,故有不少寺廟臨立。特別是20世紀初,當時不少道人、法師為躲避戰禍來到香港,一部份便在此帶開宗建寺。


為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周年,藍巴勒海峽16日舉行煙火匯演。(攝影:宋祥龍/大紀元)


為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周年,藍巴勒海峽16日舉行煙火匯演。(攝影:宋祥龍/大紀元)


為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周年,藍巴勒海峽16日舉行煙火匯演。(攝影:宋祥龍/大紀元)

荃灣古稱「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荃灣以前因為海盜猖獗,亦曾稱為「賊灣」。而荃灣近藍巴勒海峽一帶以前叫做「三百錢」,因為傳說人們經過該地時,要給三百錢的過路錢。

荃灣於宋朝或之前已有人聚居。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9月,南宋皇帝宋端宗的流亡朝廷從官富場南逃到荃灣,同年11月元將劉深襲荃灣,朝廷被逼再逃亡。當地居民曾於荃灣北部的城門谷建石城抵抗劉深。

南明永曆年間,參將李萬榮曾於荃灣北部的城門谷至針山一帶建石城抗清。

清朝,荃灣曾經有多個名稱,包括淺灣、全灣約和全灣。在清康熙八年(即1669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客家人遷入荃灣,沿今日青山公路建立大約26條村落,其中最早的有老圍村。

19世紀末,當時約有3,000人的荃灣分為4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4約首領組成荃灣安全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並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

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所在地設在香港島。

1941年12月,日本領佔香港,荃灣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

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再次歸入南約管轄。

1950年代,中共建政,大批中國大陸人士逃來香港,並引入大量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在荃灣德士古道、楊屋道及柴灣角一帶興建多間工廠,令當時的荃灣工業發展蓬勃。

1966年,荃灣從南約分治出來,獨立成約,稱為全灣約。

1973年,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並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

1981年,荃灣區議會成立。

1982年,地鐵(現稱港鐵)荃灣線正式伸延至荃灣站,1982年5月10日正式投入服務。2003年,九廣西鐵荃灣西站通車。


為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周年,藍巴勒海峽16日舉行煙火匯演。(攝影:宋祥龍/大紀元)


為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周年,藍巴勒海峽16日舉行煙火匯演。(攝影:宋祥龍/大紀元)

相關新聞
港貿發局指參展商須守國安法
港議員倡重塑深水埗排檔 締造文化旅遊區
港初選案|戴耀廷今開始陳情 辯方倡判2年
美國販運人口報告 香港被列第二級監察名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