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美對華貿易所得與所失相互抵消?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9月27日訊】多年來,經濟學家們一直對美國人說,對華貿易的利遠大於弊。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對華貿易給美國造成的破壞比這些經濟學家想的要深重。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麻省理工學院的奧特(David Autor)與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漢森(Gordon Hanson)和馬德里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Center for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udies)的道恩(David Dorn)合作進行了這項研究。研究將美國各縣按製造商受中國競爭的影響程度分級,發現受中國影響最大的地區往往不僅會失去更多的製造業崗位,整體就業形勢也會下滑。受影響較大的地區還有更多的工人申領失業保險、食品券和殘疾人補助。

對華貿易所得被所失抵消?

三位研究人員計算得出,政府支出的增加給經濟帶來的損失占對華貿易收益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換句話說,對華貿易對美國的好處有很大一部份都被抵消了。而且這個估計數字還不包括失業人口遭受的任何經濟損失。

工廠工作機會的損失

奧特說,當地社區存在非常大的調整成本,遠比人們意識到的要糟糕。

他們研究了722個縣域集群,每個集群由相互關聯的縣組成,範圍覆蓋全美。一些地區更容易受到中國的影響,因為他們製造的小家電等商品正是進口量激增的中國輸美商品。而其它地區則集中在重型機械這種中國競爭力較弱的行業上。

那些受中國輸美商品增長影響最大的工廠所在地區的情況比受影響較小地區的情況要糟糕的多。從2000年至2007年,處於75%分界線的地區(即在所有地區中,同75%的地區相比,該地區受中國輸美商品增長的影響更大),其製造業就業率下滑幅度大約比處於25%分界線地區高出三分之一。

整體就業下滑

不僅工廠工作機會遭受損失,同受影響較小的地區相比,受影響較大地區製造業以外行業的就業率往往也較低。由於缺乏薪水較高的工廠就業機會支撐當地經濟,且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工廠失業工人的數量增加,受影響較大地區的非製造業工資水平也受到了抑制。

政府福利支出加重

三位經濟學家同時發現,受中國輸美商品影響越大,失業保險、食品券、殘疾人補助及其它政府福利支出增加的幅度也越大。經濟學家說,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大的損失,因為政府為了福利支出而徵收更高的稅率,以及考慮到福利會降低人們的工作積極性都會令經濟運行的效率更低。

三位經濟學家也對研究結果感到驚訝。漢森上世紀90年代所做的研究顯示,對華貿易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很小。漢森說,就中國研究而言,他也沒有預計到對華貿易造成的影響在十多年的時間裏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這項研究還在等待同行評審,但三位經濟學家已經在多次會議上展示過研究結果。在較早期的研究中,三位經濟學家計算後發現,對華貿易的「所得」完全被政府福利支出增加導致的「所失」給抵消了。

(責任編輯:李曉宇)

相關新聞
全球化趨勢要求美國貿易政策轉型
【新紀元】中美貿易的最新較量
美將宣佈對華貿易執法行動
用高科技假裝工作 富國銀行解僱十餘名員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