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媒體看中國:日中關係更加敏感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9月0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齐之丰華盛頓報導) 日本新首相野田佳彥上任,使本來就已經非常敏感的中日關係在北京和東京再添一重敏感。

*日本新首相的中國問題*

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8日發表該報專欄撰稿人,美國企業研究所日本研究部主任邁克爾.奧斯林的文章,題目是「日本對中國樂觀看法的終結:但野田首相對北京態度也不能太衝撞」。

奧斯林在文章的開頭,首先列舉了野田佳彥上任所不得不面對的一系列積重難返的國內問題,其中包括今年春天的地震、海嘯和隨後的核發電站放射性燃料洩漏事故;日本的政治制度似乎處於癱瘓狀態,首相五年換了六個;日本社會繼續老齡化,競爭力逐漸喪失;厭倦情緒瀰漫社會。

在列舉了野田面臨內政方面的挑戰之後,奧斯林接著指出了他在對華政策方面必須應對的挑戰:

「野田不僅要在國內和經濟政策方面擔當領導。在他上任的最初的日子裡,人們或許對他的外交政策構想和對中國的批評給予了同樣多的注意。野田日前在著名的《文藝春秋》雜誌上發表文章,稱中國的外交政策是『強橫的』,並且表示中國軍備迅速擴充『不僅讓日本,而且讓整個地區都非常擔憂』。此外,野田的新外相,47歲的玄葉光一郎也公開要求中國在全球政治和經濟政策方面『行事公平』, 從而掀起一陣波瀾。」

奧斯林認為,日本新政府對華政策展示出這種新的現實態度是一種好事:「日本執政的民主黨和先前的多數黨自民黨追求跟中國接觸;(野田等人所表現出的)這種態度表明那種做法的終結。」

*日本新的現實主義態度*

假如說,美國企業研究所日本研究部主任奧斯林所提到的日本對中國的樂觀看法先前存在的話,那麼,從日本傳來的最新消息則顯示,先前的那種樂觀在日本即使不是徹底煙消雲散,也已經是不成氣候了。

日本大出版社講談社出版的網絡雜誌《現代商業》9月5日發表記者近籐大介從北京發出的一篇分析報導,題目是「中國對野田新政權的誕生與其說是期待,不如說是有更強烈的警戒感」。

近籐大介認為,野田首相對中國外交的大體原則可以歸納為如下四條:

1.不會採取違背美國利益的對華政策;
2.更多地是從經濟、金融方面而不是從政治方面跟中國接觸;
3.與中日雙邊外交相比,更重視在多邊外交中的對華外交;
4.將日本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對中國方面不符合日本利益的行動採取斷然措施。

由於日本獨特的政治制度,野田佳彥成為首相,這讓其他國家感到意外,更是讓中國感到意外。用《現代商業》駐北京記者近籐大介的話說就是,野田成為首相的消息對許多中國人來說不啻「晴天霹靂。」 野田到底會採取一種甚麼外交政策?中國媒體也發出疑問,野田是否會全面復活小泉純一郎前首相那種全面親美的外交?對這個問題,近籐大介的回答是:

「在加強日美同盟這一點上,野田確實是會跟小泉一樣。在就任首相之後,他立即與奧巴馬總統進行電話會談,並約定在9月舉行日美首腦會談。從這些地方來看,可以看到他相當注重美國。但跟小泉不一樣的是,他認為『美國最重要,但並不是一切』。也就是說,他也從對美外交為基準的角度重視包括中國在內的對亞洲外交。」

*《讀賣新聞》主張防患於未然*

9月8日,在中國和日本圍繞中國漁船進入日本所稱的尖閣列島(即中國所稱的釣魚島列嶼)發生激烈爭執一週年到來之際,日本主要報紙《讀賣新聞》發表社論,主張日本應當修改有關法律,防患於未然,避免今後出現類似的麻煩。社論說:

「在日本領海問題上,日本與中國麻煩不斷。日本必須修改有關法律,積極擴充領海監測制度,保衛領海。」

「中國漁船進入尖閣列島領海與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發生衝突的事件已經一週年。菅直人政府應對混亂,迴避政治責任,受到廣泛批評。野田政府或許採取充分的對策。」

「為了處理類似事件,海上保安廳日前發佈了『海事糾察權問題』報告書。其中有一條是,在遇到外國漁船、貨船入侵領海的時候,海上保安廳要下令讓外國船隻迅速離開日本水域;日本需要為此修改法律。」

「按照現行的外國船舶航行法,在下達離開日本水域的命令之前,日本方面要登上外國船隻進行檢查。這樣,在數艘船隻同時入侵日本水域時,海上保安廳採取迅速應對措施就非常困難。

「報告書認為,需要探討在不登船檢查的情況下,就對那些很有可能侵犯日本領海的外國船隻發出離開日本水域的命令。報告書提出結合實施到現在的『違法行為檢舉』法,將重點放在『預先防止』上。」

「鑒於今後預計中國漁船(入侵日本水域)的違法行為會增加,可以說,修改相關法律是妥當的。」

*中華民族英雄船長被軟禁*

在《讀賣新聞》提出日本方面應當防患於未然的同時,中國方面也在進行自己的防患於未然。

日本《產經新聞》9月7日發表記者矢板明夫從北京發出的報導說,中國當局採取雙管齊下的方式申張領海權:

「自沖繩尖閣列島附近中國漁船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衝撞事件發生以來,中國當局一方面加強了對本國漁船的監視以防止出現意外麻煩,另一方面又利用日本政權交接的空白反覆蓄意地進行『領海侵犯』, 試圖擴大從南中國海到東海的領海權要求。

「去年9月引起衝撞事件的中國船長詹其雄(42歲)如今由『民族英雄』轉而變成被軟禁之身。自日本歸國後,這位船長受到英雄一般的待遇,被選為福建省的『道德模範』,當地學校敦促學生學習他的『愛國精神』。然而,這只不過是中國當局對國民宣傳『中國外交勝利』的表演。

「詹其雄回到福建省晉江市的家中,立即被地方當局置於嚴密監視之下,也不能再外出捕魚。今年5月,香港有報紙成功地採訪了他。據香港報紙報導,他說:『政府不願意讓我外出。我每天(悶在家裏),抽四包香煙。』」

《產經新聞》為矢板明夫這篇報導配發的一張圖片,是處於軟禁之下的詹其雄坐在家裏,在他家牆壁上懸掛著一面錦旗,上面金色大字寫著「中華民族英雄」。詹其雄為甚麼會受到中國當局的這種待遇?矢板明夫的解釋是:

「(詹其雄駕船跟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碰撞的)衝突事件不僅導致日本國民對中國感情惡化,而且也在國際上損害了中國的形象。另外,美國國務卿克林頓由此明確表示,『尖閣列島在日美安全保障條約適用範圍之內』,這對中國來說是大失算。」

從南中國海到東海,中國近年來伸張領海權的言與行的背景是中國軍備的大舉擴張。這種背景讓中國的鄰國以及全世界感到關注和不安。

法國軍事問題網站armees.com發表讓-馬爾.特拉普雷的文章,題目是「中國:沒有多少軍事野心,還是掛羊頭賣狗肉?」(La Chine : Des ambitions militaires moderees ou des vessies pour des lanternes ?)文章說:

「中國是沒多少野心麼?日本和美國等主要國家可不這麼看中國大規模的進攻性軍事項目。實際上,在裝備一艘航空母艦、並且在建造或許另外兩艘航空母艦的同時,中國否認意圖發展進攻性軍備。目前的現實是,中國在增加其海軍和核軍備能力,而這種軍備增加跟中國宣佈的那種嚴格的和平和防禦性的防務不相符。

「中國正在使其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陸軍現代化,並提升國防預算,這種提升跟其盡力縮小其軍備現代化意義的宣言關係不大。西太平洋地區國家關注中國。中國明顯擴充海軍力量,也顯示出中國希望在它所覬覦的海域扮演一個角色。這就必然導致跟日本、美國,尤其是跟台灣關係緊張。」

(責任編輯: 高靜)

相關新聞
日駐港總領事:日中關係上 香港具戰略價值
分析:考察船爭端或影響日中關係
日中關係升溫但仍“弱不禁風”?
日本外相:李登輝訪日不會損及日中關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