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火車票多難買?刷網500次打電話200通

人氣 4

【大紀元2012年01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高紫檀綜合報導)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國新年,洶湧的返鄉潮大軍湧向大陸鐵路部門,新實施的實名制購票並沒有給大陸民眾帶來方便,購票難的問題依然存在。買票究竟有多難?網絡購票數據顯示,網上購票平均每人最少要刷新頁面500次;電話購票也不容易,有旅客稱,打了155個電話無果放棄,也有旅客稱,打了近200個電話才訂到一張票。即使採用傳統辦法到火車站排隊購票,可很多票早就被網絡和電話訂光了,有旅客在火車站排隊四天也沒能買到票。

網絡平均刷500次訂票網頁才能訂到一張火車票

火車票實名制實施,官方宣傳的其中一個優點就是可以網絡訂票,足不出戶。但事實上,網絡訂票並不容易。

鐵道部官方訂票網站www.12306.cn於2011年6月1日正式上線,到今年1月8日啟動,大概半年時間。其間,網站未做過有關大量用戶訂票的模擬,也無巨大訪問量經驗。

9日,中共官方稱這個網站點擊量超過14億次,這相當於當天所有中國人都點擊了一次。此前,訂票網站已經由於訪問量太大,經常癱瘓,不癱瘓的時候,大部份時間也是登錄緩慢。

官方還稱,進入售票高峰期以來,平均每天有216萬旅客成功通過網絡購票和電話訂票,占購票總量的36%。

按照鐵道部訂票網站的日點擊率和日售票量計算,旅客平均猛刷網站超過500次才能買到一張火車票。還有眾多旅客投訴稱,在網上長時間訂不到票,更慘的是被扣了錢沒訂到票,或是訂的票數目少了。鐵道部門稱,目前的投訴中,有將近一半是關於網絡購票不通暢的問題。

由於網絡購票問題太多,鐵路部門建議旅客儘可能選擇其它購票渠道購票。

電話打200通訂到一張票

就算採用了其它渠道購票,許多民眾也一肚子苦水。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10日,在廣船工作的一位技術工人展示了手機裡的撥號記錄,他打了155個電話,始終沒有訂到票。

不過,在媒體工作的趙小姐更有恆心,10日晚她打了近200個電話,終於預訂到武廣高鐵廣州南至長沙南的一張車票。趙小姐是據手機通話記錄保存的信息估算出這個數字的。

報導稱,1月9日22時23-42分,趙小姐一共撥打了82個電話。10晚,她從20時就開始打電話,21時後她更是狂風暴雨般集中密集撥打,她估計肯定有200多個。

她吸取了朋友傳授的經驗後,拿了份有各地長途區號的單位電話簿,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等地的電話訂票號碼輪流打。

趙小姐說,自己昨天就是一直在按重撥。打得煩了,就出去吃飯,回家看碟,把耳機插著,手裡一邊按,一邊聽。最連續的一次是昨日22時24-33分,通話記錄顯示,她連續撥打了95105105一共46次。

之後,她還繼續輪流打各地的訂票電話。趙小姐查詢手機話費詳單看到,自己一共打進的電話只有23個,之前的都沒有走完流程就斷掉。

最後,幸運的趙小組終於通過梅州的廣鐵訂票電話成功訂票。

火車票錢還沒有電話費花的多

同樣鬱悶的還有老徐,打電話難訂票不說,最後訂上了票,話費卻花得比車票錢還多。

中山的徐先生老家在樂昌。前天起,他開始用手機撥打訂票電話,打了40個電話,票沒訂到,話費卻已扣了29元。

徐先生稱,自己從1月9日上午9時許開始打熱線。基本都是占線沒打通,只有一兩次打進去了,但就算進去之後,每當輸入身份證號碼或其他程序的時候,就提示系統錯誤返回最開始階段。有一次打了差不多10分鐘,結果還是沒買成。

後來,徐先生只好用公司座機打訂票電話,最終訂到了票,而廣州至樂昌的票價才24元。

火車站守候四天沒買到火車票

對於熟悉網絡和對電話訂購不陌生的民眾來說,可以嚐試一下這兩種方式。對於不會操作網絡和對電話訂購不熟悉的,以及用前兩種方式訂購均失敗的人來說,採用傳統方式——火車站排隊買票成了最後一招。不過,排隊買票也並不容易。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年過五旬的汪先生從深圳趕到廣州排隊買票,可三天過去,還是沒有買到車票。他說,電話訂票自己總反應不過來,只好從深圳到廣州買回老家南陽的車票。他從1月8日開始排隊,直到10日還沒買到。

比汪先生更慘的是來自甘肅省嘉峪關市的寇詠梅一行9人,《錢江晚報》報導,她們在杭州火車站守候了4天,沒買到回家的火車票,無奈只好求助省政協委。

《東方早報》報導,上海站北廣場,24歲的楊貴山和表弟陳丹平從1月5日下午開始在寶山區代售點和火車站大賣場排隊購買老家陝西安康火車票,排了三天隊兩夜沒合眼還是沒買到返鄉火車票。

據瞭解,網路和電話訂票預售期最長是12天,比視窗預售期要多2天,許多在火車站排隊購票的旅客,常常碰到好不容易排隊到售票視窗,但票已經被訂光了的情況,無奈只得等退票。

(責任編輯:徐亦揚)

相關新聞
返鄉有多難 大陸春運拉開大幕現客流高峰
深圳首趟實名制列車車票售罄 上座率僅8%
深圳列車上座率8% 網友推測「票死機中」
鐵道部購票實名制讓春運購票更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