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寒】妙手文章著「危機」

——托馬斯‧潘恩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

楚寒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012年11月13日訊】提到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思想家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部在獨立戰爭期間廣為流傳的著作《常識》(Common Sense),正是《常識》一書,極大地鼓舞了北美殖民地民眾的獨立情緒,《常識》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再有,潘恩還是美國國名的命名人,是他首次提出了「美利堅合眾國」這一名稱(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以鼓勵民眾為一個自由獨立的聯邦共和國而奮戰,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便用了這一名稱作為國名。正因如此,儘管潘恩是一個來自英國的底層人,一個束胸裁縫,直到37歲那年才離開英國來到北美,潘恩還是被美國公眾廣泛視為與華盛頓、亞當斯、傑弗遜、富蘭克林、麥迪遜等人並列的開國元勛之一。

事實上,潘恩除了撰寫《常識》一書,為美國命名以外,他對於美國獨立戰爭還有著另一件卓越的貢獻:在獨立戰爭陷入困境、低潮時撰寫了一系列名為「危機」的政論文章,極大地鼓舞了北美部隊的士氣,後來集結為《美國危機》一書,成為獨立戰爭期間的一部重要作品。

1776年10月,時年39歲的潘恩背著一把毛瑟槍加入了北美軍隊,先後在軍中擔任士兵、祕書、副官和隨軍觀察員等職務。參軍時的潘恩因為《常識》的出版,在北美可算是個舉足輕重的名人了。

雖然獨立宣言發佈了,但是北美殖民地的獨立事業卻依然步履維艱。這場對抗世界第一經濟軍事強國的獨立戰爭,對於勢孤力弱的北美殖民地來說不啻蚍蜉撼大樹。戰事接連失利,甚至一度陷入泥淖,勝利的前景更是極其渺茫。一個新生的自由國度處於風雨飄搖的境地,隨時有可能夭折於搖籃之中。

潘恩首先加入的是賓夕法尼亞民兵團。他跟著富商出身的民兵團旅長羅勃賓率領的一隊支隊,到位於紐約史丹頓島西南、新澤西州的安賓去。此時英國軍隊已從史丹頓島登陸紐約長島,正準備進攻紐約對岸的華盛頓堡。潘恩既是羅勃賓旅長的私人祕書,又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的行李包括出版商給他的50本《常識》,一把生銹的舊毛瑟槍、子彈、火藥、一隻水壺和一袋麥片。

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戰事到了11月中旬,大陸軍寄予厚望的防守陣地——位於紐約對岸的華盛頓堡失守了,2000名北美民兵成了英軍的俘虜。接下來,英軍又佔領了紐約,大陸軍退守李堡紮營。憑藉強大的海軍實力,英軍渡過了哈德遜河,從側面向大陸軍進攻了。大陸軍只得放棄李堡,轉而進行撤退,部隊向著新澤西州北部的哈肯薩克方向撤退。這支目前不到3000人的部隊,加上騎兵團指揮官亨利‧李率領的5000人,就是當時駐守紐約的2萬名大陸軍的殘餘部隊了。部隊正在瓦解,開小差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每天都有士兵帶著武器和行李逃回家去,載滿輜重的馬車歪歪斜斜地扔在路邊,此時的大陸軍可謂士氣極其低落,軍心不穩。

1776年的12月——無疑是北美革命以來最困難的時刻。在這個天寒地凍的時節,大陸軍節節敗退,疲於奔命,幾乎潰不成軍,全軍士氣跌到了谷底。而英軍則頻頻告捷,兼程前進,憧憬著即將到來的聖誕節狂歡。此時此刻,從軍中到民間,殖民地瀰漫著一股低沈悲觀的氛圍。許多人已從原先支持獨立的輝格黨,搖身一變而轉為支持英王統治的托利黨(也稱為忠英派),大陸會議也被迫從費城遷往巴爾的摩。

時局正處於危殆之中,促使潘恩重又拿起了他一度放下的筆。潘恩膝蓋間放著一面銅製軍鼓,銅鼓的鼓面斜放著,好讓搖曳閃爍的營火光照著。在搖晃的火光中他靈思迸發,內心的激情如噴泉翻湧,他花了一整個晚上一氣呵成。完稿後,他將這篇文章命名為——〈危機〉。在文末他仔細地註明,「寫於1776年12月23日」。

那些跟他並肩作戰、朝夕相處的夥伴們圍聚在他身邊。他一邊揮筆疾書,他們一邊讀出來,有時操著帶鼻音的地方口音高聲念道:

「這是考驗人的意志的時候。在這危機中,那些經不起風霜的兵士,那些受不住考驗的愛國志士會縮在一旁,不為國家服務;但是如今還在堅持的人,應該受到男女老幼的愛戴和感激。暴政,跟地獄一樣,是不容易征服的。但我們可以此安慰自己,鬥爭越艱苦,得來的勝利越光榮。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不屈不撓,我們就有希望得到光榮的結果。」

1776年12月下旬,特拉華河兩岸。英軍駐紮於新澤西州中部的特倫頓城,華盛頓統率的部隊在一個禮拜前被英軍逐出了特倫頓城,此刻駐紮在特拉華河對岸。到了12月25日黃昏時分,華盛頓將部隊集合,一組組列陣在特拉華河前沿的陣地,每組有一名中士和一名尉官,向集合的官兵們大聲宣讀〈危機〉中的段落:

「我並不是號召幾個人,我號召全人類。我要用我的熱忱,向那些已經高貴地奮起反擊、但還沒有決定抗爭到底的人們呼籲。我不是向這個州或那個州呼籲,而是向所有的州呼籲:站起來、並且來幫助我們,和我們同舟共濟吧。當這樣偉大的事業危在旦夕時,有過多的力量參與總比力量不足要好。

讓我們告訴未來的世界:在冬天嚴寒凜冽的時刻,在只有希望和勇毅才可以脫離劫難的時刻,城市和鄉村都被一個共同的危機警醒了,並且準備迎戰和征服它。不要說數千人已經死了,要證明你們人數眾多萬萬千千;不要祈求神恩擺脫艱難日子的負擔,而是要『用你的行動見證你的信念』,那樣上帝就會保佑你。」

筆鋒勝刀鋒 造就大不同

當念到〈危機〉的結尾一段時,全場寂然無聲,官兵們已是熱血湧流,群情鼎沸,士氣高漲。這日夤夜時分,部隊悄然且井然有序地登上已集結好的船隻,在黑漆漆的夜裡橫渡特拉華河,突襲了英軍聯盟駐守在特倫頓的黑森僱傭軍的兵營。毫無防備的英軍一敗塗地,損失慘重,混亂中倉惶逃跑、撤退,1000多名僱傭兵成了大陸軍的俘虜。特倫頓和普林斯頓的勝利如雪中送炭,在最危急的時刻振奮了整個北美殖民地。費城城內和殖民地其他地方一派歡呼鼓舞。險些兒葬送的北美革命,又重整旗鼓、再度揚帆啟航了!

屢戰屢敗的大陸軍的士氣為之一新,渴望著進攻、進攻、再進攻。然而北美的危機仍在持續著,這場殖民地對宗主國的抗爭,人類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制強的戰爭,還將持續好幾年。大陸軍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一支訓練有素的常備軍,充足的物資給養,內部的精神團結,以及國際上的及時支援。而大陸軍更需要的,則是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鬥志。

在此情勢之下, 在這場歷時八年的北美獨立戰爭當中,潘恩一篇接著一篇地寫出了戰時系列政論文章,亦是他個人挑戰一個龐大帝國的戰鬥檄文——「危機」系列文章。他一共創作了13篇,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戰鬥的刀鋒和箭鏃。

潘恩的這些在危難時局之中激勵士氣的文章,被刻印在各種顏色的紙上。大陸軍指揮官將它們跟軍事命令放在一起,做為軍事計畫一層層地下發給各級官兵,它們還被成批成批地,散發到殖民地13個州的城市和鄉村中去。不僅如此,這些灼熱的文字,還隨著北美的外交使節走入歐洲宮廷。

一個名叫羅勃賓曼的出版商,和一個名叫邁金的印刷商,主動來到軍營找到潘恩,表示願意承接「危機」系列政論文章的出版任務。當潘恩整理好書稿之後,他倆就一起動手排印,連續忙碌了好幾天,終於,他倆將這13篇〈危機〉集結成書、付印出來了。兩位出版人摘錄潘恩文中所說的「這是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做為這本書的卷首語。書名,則定為——《美國危機》。

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潘恩的這本新著《美國危機》,成了大陸軍士兵除了毛瑟槍之外的軍需品,成為獨立戰爭期間最鼓舞人心的作品,美國歷史上的不朽著作之一。
(小標為編者所下)◇

本文轉自第300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想提前看到新紀元更多精彩文章嗎?請訪問新紀元周刊網站:
http://mag.epochtimes.co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古砲 自山普倫湖底撈起
美國獨立戰爭的旗子1230萬美元拍賣
新州設立美國獨立戰爭國家文物區
「如沒有潘恩,自由的美國將難以想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