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首次開放報禁 令中共控網尷尬

人氣 4

【大紀元2012年12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淨編譯綜合報導)在中共加強網絡控制而推行實名制之際,緬甸政府近日宣佈,從明年4月1日起允許民間機構出版日報。這是自1964年緬甸禁止民辦日報以來首次開放報禁,此舉令「友好盟邦」的中共感到尷尬。

緬甸首次允許民辦報紙

緬甸政府新聞部28日在其官方網站上宣佈,任何緬甸公民如果希望出版日報,可以在明年2月提出申請。公告稱,如果申請獲得通過,報紙可以使用任何語言,最早在明年4月1日便能與讀者見面。

這是緬甸近半個世紀實行軍事統治以來,自去年總統吳登盛(Thein Sein)上任之後,其推動更廣泛的民主改革的一部份。

美聯社報導,目前,緬甸的國營日報中,其中約一半是政府官員的封面新聞,和有180多份週刊,其他的內容關乎體育、娛樂、保健等。

在半個世紀前英國殖民地時期,緬甸市面上以緬文、英文、印度文、中文出版的民辦日報曾經充滿活力。

但是,在已故獨裁者吳奈溫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政府統治下,1964年強行將所有民營企業國有化,終止了這一切。當局嚴加監察刊物,報紙蛻變成政府的宣傳單。在最近的軍政府時代,丹瑞繼續使用不受歡迎的三大國有報紙作為政府的喉舌。

直到兩年前,這個東南亞國家的記者仍然被視為世界上最受限制的,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監視,電話竊聽和嚴格審查。官方新聞審查部會臨時關閉(違禁的)報社,而記者會遭到逮捕受刑和長期監視。

緬甸新政 贏得國際讚譽

隨著試探新的自由,記者和私人出版物變的更為大膽。他們已經印刷過一次違禁物品,包括反政府示威活動和宗派暴力的圖片和故事。曾一度被高度禁止的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姬的照片,現在甚至可以公開出現在政府控制的媒體上。

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的吳登盛為緬甸總統。德國之聲報導,過去嚴格管制網絡的緬甸,在今年新政府上台後為強化開明形象,於2011年10月27日宣佈,正式解除Facebook、Twitter、BBC、Youtube等曾發表不利緬甸形象的網站封鎖,象徵緬甸進入網絡自由時代。

2012年8月20日,緬甸政府信息部在其官網上宣佈,即日起開始廢除對所有緬甸當地出版部門的審查制度。2012年9月17日,緬甸政府宣佈再特赦514名囚犯,包括部份外籍囚犯和政治犯。

過去一年裡,緬甸在政治和經濟改革領域取得進步,贏得了國際間的讚譽,也引起同樣受到官方言論限制的鄰邦——中國各界的廣泛關注。

緬甸政治變革 引中國民間關注

緬甸民主化進程不斷推進,繼實行多黨選舉並宣佈支持反對黨領袖參選議員、廢除新聞審查制度之後,緬甸又全面開放報禁。對此,中國經濟學家韓志國說:「總統吳登盛出身於獨裁軍政府,但卻成為繼蔣經國和戈爾巴喬夫之後又一個以獨裁方式結束獨裁統治並且將永載史冊的領導者。」

中國院校的新聞與傳播系教授展江暗有所指說道:「緬甸可能做對了,而對於互聯網更發達的地方來說,報紙正在衰亡,所以弄不好會出現一個留存青史的笑話:報紙都快消亡了,報禁還沒有解除,更何談『大幹一場』。」

對於緬甸宣佈允許民間辦報,資深媒體人士趙世龍則藉助中共十八大上官方提出的「邪路說」對此表示,「讓我想起走路的事來: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那還剩下啥路?它自己沒說,也許就是沒路,或者絕路。當全世界絕大多數都在走『邪路』時,自命的『正路』,其正若何?值得懷疑。」

而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張鳴所言更為直白,他說,緬甸開放報禁了,中國呢?中國正在嚴控言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禁報一直禁到報紙死,國人就創吉尼斯世界記錄了。」

緬甸開放報禁 中共收緊網絡

在緬甸首次開放報禁,允許民辦報紙的同時,中共新華社官方網站日前發佈公告說,中共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草案,即日生效。

12月28日,中共人大常委會以145票贊成、1票反對、5票棄權毫不意外的表決結果通過法律草案。

中共當局強制推行網絡實名制,加強網絡監控,引發中國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彈。民眾表示,中共官方媒體發表《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到法案草案表決,不到10天,而官員《財產申報法》進入立法規劃超過18年,仍未出台,而當局整治網絡卻如此迅速,對於盼望新政的人無疑是澆了一盆冷水。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外交破冰 緬甸對外關係大洗牌
奧巴馬訪緬 陳破空:圍堵中共 台灣勿成缺口
銅礦抗爭  緬甸警察驅離民眾
緬甸警方驅散在中國投資的銅礦前示威抗議的民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