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GDP高增長,兩大泡沫仍「堅硬」

何清漣

人氣 11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2月01日訊】在經濟增長速度上,中國再創「世界奇蹟」。2011年,中國GDP總量為人民幣47.1萬億元(合7.4萬億美元),全年GDP增速為9.2%,名義增長高達17.5%,

這一增長率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算得上非常「火爆」。但它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在穩步發展,因為GDP增長除了說明中國經濟規模在擴大之外,並不表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難題得到解決。

中國經濟結構需要調整,這是從2008年以來中國政府、學界直至國際觀察者的共識。所謂調整有最重要的兩條,一是要房地產降溫,不能再讓房地產承擔拉動經濟的「龍頭產業」重任。二是經濟結構要升級換代,主題是要從勞密型向技術(資本)密集型轉變。把握中國經濟的脈博,主要看這兩條。

不幸的是,2011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規模卻在中央政府的「嚴厲」調控下逆勢擴大。其結果是房地產泡沫與貨幣泡沫依然堅挺。

先來看房地產泡沫到底還有多大。如果按照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2011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5.3個百分點,中國樓市各項指標全線減速。這些指標包括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速度、商品房銷售增長速度、開發企業本年資金來源增長速度,以及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增長速度等。地方政府賣地收入據說也大幅下降。《2011年中國130個城市土地市場交易情報》顯示,全國13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8634.4億元,遠低於2010年的2.9萬億元。地方政府普遍受困於「土地財政」堵塞,為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國務院不得不在10月批准上海、浙江、廣東、深圳等5省市成為地方政府發債試點。

在統計數據上,國家統計局玩了一個概念遊戲,避開「投資規模」而改用「投資增速」來掩人耳目,以此證明中央政府調控樓市的政策獲得成功。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賣地收入確實在減少,但這並不影響房地產開發商繼續開發已囤積的土地(即土地存量)。房地產業內曾稱「2010年是中國房地產業最為輝煌的一年」,但2011年中國的房地產投資成就更為「輝煌」:全年房地產投資高達6.17萬億元,同比增幅27.9%;住宅投資達4.43萬億元,同比增幅30.2%;房屋新開工面積19億平方米,同比增幅16.2%;房屋施工面積50.8億平方米,同比增幅25.3%;房屋竣工面積8.9億平方米,同比增幅13.3%。因此,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李戰軍在「2011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真相」一文中總結說:「中國房地產企業都在實行防守型的發展戰略,拉長開發週期,縮短開發戰線,選擇恰當時機向市場推盤。」

上述數據說明,2011年房地產泡沫不僅未曾縮小,反而在擴大,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力道越來越弱,無法達到政策目標。概言之,中國房地產價格在過去10年中總共漲了5倍以上,城鄉住宅總市值接近100萬億,佔GDP的比重大約為290%,而美國目前只有200%左右。這讓人想起一段歷史: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前,一個東京可以換半個美國。

這又導致另一個中國政府不願意觸及的大泡沫,即中國的貨幣泡沫化(通脹)的威脅。

中國經濟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近年以來,消費從20世紀90年代末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8%下降到36%。投資已經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0%。投資當中又主要依靠政府投資,政府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發行貨幣。在諸項投資當中,房地產投資更是主要依靠銀行貸款支撐。為使房地產降溫,中國曾於2010年開始實行貨幣緊縮政策。2011年,中國多家銀行存款出現負增長,存貸比全面上升。隨著通脹壓力減退,中央銀行開始取消其緊縮政策,自2008年以來首次降低了準備金要求,以緩解流動性緊張。但貨幣寬鬆政策肯定又會帶來新的問題。

經濟學界一般採用貨幣供應量和GDP的比值來衡量貨幣是否超發。西方發達經濟體的貨幣供應量和GDP的比值在1以下,而新興市場國家則相對較高,貨幣供應量一般為GDP的1-1.5倍,超過兩倍的很少。中國政府的目標是貨幣供應量增長幅度每年控制在17%,但實際供應量增長幅度遠大於此,總體上已大大超過其他新興經濟體。根據官方數據,2000年,中國GDP總量為8.9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3.5萬億元,是GDP的1.5倍。到2011年9月底,中國GDP總量為26.866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69.64萬億元,是GDP的2.6倍。據但斌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約在10%左右,而貨幣存量平均增長速度是31.5%,個別年份的甚至超過40%。因此,中國的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通貨膨脹史。

中國的難題是:中國經濟要達到以往的增長水平,必須要大幅度增加資金投入。從第四季度以來,中國政府再次不惜代價追逐經濟增長。這樣做的結果是,各種刺激政策不如以前奏效,而且通貨膨脹很快會報復性地捲土重來。北京曾經想利用2008年後的信貸熱贏得時間,從長期的投資拉動型轉向消費導向型的增長,結果並不理想。消耗大量投資的房地產市場並未降溫這一事實表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併未成功,房地產存量增加的同時,銀行壞賬的風險正在加劇。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

相關新聞
何清漣:烏坎事件獲得軟性解決的背景分析
何清漣:民主政治離中國有多遠
何清漣:沒有社會痛感神經的中國喉舌媒體
何清漣:解中國困局之結應從何處入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