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然:感念「天人合一」(2)

鄭欣然

人氣 13

【大紀元2012年03月15日訊】天、人感應

《莊子.達生》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宋代張載在《西銘》中寫到:「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是說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天人相應,天人相通,正如古語說:「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

古人認識到「天人」是個整體,它們之間存在著聯繫和對應的關係,天象的變化會帶動人類社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史記.樂書》中說:「天與人相通,就好像形與影、氣的關係,做好事的人,天報以福;做壞事的人,天報以禍。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講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當象天行動,人君至誠的心能感動蒼天,使陰陽變易;如果人君逆陰陽,背天心,則會有災異發生,這是上天對人君的告誡」。

從這一理念出發的傳統文化,表現為重道、重神、重德、重天人和諧。在皇、帝、王的時代,作為當時群民的首領是由掌握天道規律的深淺所決定的,境界最高深者才能成為皇、帝、王。由於掌握著天道規律,這些皇、帝、王能夠與宇宙的能量場自由地感應、溝通、融合,真實地體現著天人合一的生存狀態,不僅能呼風喚雨,移山填海,甚至能調諧四時和陰陽,經緯天地,化生萬物。所以,他們才被稱為天皇、天帝、天王。

古時的人們也都站在道德的基點上為人處世,所以,人們對規律神機奧秘的洞察力和運用能力非是今天的人所能想像的,尤其是今天的中國人都被以中共灌輸的進化論來看待古人,以為古人是矇昧無知。其實,世代所留下的神話傳說就是當時人們的真實寫照,歷史的真實只是慢慢的越來越被道德水平日漸降低的後人們給變成了神話流傳於後世了。

古人認為,堅守做人的標準也就是遵從天道。「天命」與「人事」息息相通,道德規範是「天」為「保民」而賜予人間的,人服從天命,天就會賞賜人,否則,天就會降罰於人。人的善惡行為能夠被天所感應到,即「天之照人,與鏡無異」、「為善,天地知之;為惡,天地亦知之」。

翻開人類歷史,天災幾乎從未曾斷絕過。人如果做了違背天理的事,天將降災異警告,促人反省,若能及時糾正錯誤,彌補過失,那麼天譴就會自行消退。同時史料有記載許多行善者身上發生的瘟疫不侵、水火風雷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這種真實的事蹟,充份證實重德向善最能夠得到上蒼的眷顧與保護,縱使是在危難關頭,他們也能夠化險為夷,因為「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教化人心向善是解決天災殃及的最根本辦法,如《漢史》記載:漢元帝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了日蝕、地震等災變,元帝深感震驚和憂慮,於是向群臣問以政治上的得失。擔任「給事中」的匡衡按照儒家經典予以了答對,他說:「自君王以至黎庶,皆要敬天崇善。君王要秉承天意以行仁政、做善事、為百姓祈福。應減宮室之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奸佞。公卿大夫要循禮恭讓、好仁樂施、重義輕利,作民眾的表率。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仁和之風。上行而下效,這樣國家可以興旺,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匡衡針對時弊提出的改良措施,得到了元帝、大臣們和百姓的擁護和讚賞,實施後果然社會風氣好轉,災異不興,國泰民安。

古人敬順天意,遵行「推天道以明人事」,是指通過探索推演宇宙、自然運動變化的規律,以使人明白人類社會發展和個人生存變化的規律,明白做人的道理,達到「與天地合其德」,使自己的行為絕不偏離正道,遵天理、明人事的道理。古代設立了司星官、欽天監、卜官等,觀象授時等,很多事情通過預測和占卜來預知吉凶禍福。

其實,中國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觀察天文、天象,不僅用來計算曆法,而且用來觀察人間的變化。歷史上許多先知、先覺和高人都能通過觀察天象,預知世間大事的發生和朝代的變遷,如三國時諸葛亮的《馬前課》、宋代邵雍的《梅花詩》、明代劉伯溫的《燒餅歌》等,包括他們對今世的預言依然令世人震驚。 (待續)

相關新聞
鄭欣然:張國立當見紀曉嵐
鄭欣然:品味「情人節」
鄭欣然:也談瘟疫的防範
鄭欣然:習近平要學會傾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