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不振 中國四月份外貿數據異常疲弱

【大紀元2012年05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添財報導)中國公佈的4月份進出口貿易數據意外疲弱,顯示了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繼續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經濟的頑強逆勢。

中國四月份出口較去年同期增長4.9%,從3月份的8.9%滑落,也低於經濟學家預期的8.5%。這是美國和歐洲經濟繼續減緩對中國商品消費的信號。

更令人擔憂的是,進口幾乎沒有增長,表示中國國內經濟仍然溫吞,並繼續遭房地產低迷牽累。進口較去年同期增長了微不足道的0.3%, 3月份是5.3%,也遠低於專家預期的10%。

原本一些經濟學家看到中國第一季度製造業和汽車銷售,從三年來的低點有重新加速增長的跡象,因而樂觀於中國經濟即將回暖。但週四的數據令人失望。

這些數字顯示不僅是全球經濟復甦遲緩停滯了外部對中國製造商品的需求,而且其國內本身的投資和消費也顯著放緩。數據表明,北京刺激內需努力平衡經濟只具暫時性的進展。四月進口國內消費品僅增長2.1%。

由於進口增長意外疲軟的結果,拉大了與出口間的貿易差距。中國貿易順差從3月份的54億美元猛增到184億美元。經濟學家此前預計的順差盈餘是104億美元。

從3月主要商品進口呈現下降,銅進口量下降到7個月新低,而鐵礦石進口量下降到去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據經濟學者劉孟奇教授分析,中國內需很難提振的根本原因是「國富民窮」,也就是投資和消費比重嚴重失衡的問題。由於中國私人消費占GDP比例一直被公認為過低,而建立在最終產品消費需求疲弱上的過度投資是不可持續的,

在全球範圍內,投資占GDP比重通常穩定在22-24%左右。因為投資最終還是必須由消費來加以消化。而在中國,2007年到2010年,這個比重從41.7%大幅升至48.6%,

為何會消費不振卻投資飆高?劉孟奇認為,一方面,「國富民窮」與所得不均惡化的結果,使得一般老百姓的消費水準提升不易,而且還要承受被投資拉動的高物價上漲壓力。另一方面,壟斷金融行業與主要產業的政府卻可以控制利率、浮濫批准基礎設施項目、抑制原材料與能源價格來向投資熱潮火上加油,也難怪投資率成了脫韁野馬。

國際經濟學者均認為,中國的國內需求問題確實嚴重。劉孟奇建議,首先得扭轉「國富民窮」的情形,將更多的財富從政府與國有企業向家戶消費者轉移。金融體系也需要改革,既要能控制地方政府與國營企業的浮濫投資,同時又能讓真正有需要的民間企業家能從金融機構獲得所需資金。

但是這些在收入分配、公司治理、金融體系上所需的改革,卻會迎面挑戰中共的專制權力與壟斷利益,這也是要調整中國經濟失衡最困難的地方。

現在,市場的注意力將轉向週五將公佈的其他數據。週五上午將有通脹數據發布,這可看出北京有多少空間採取放寬政策,而下午則有工業生產數據公佈。

(責任編輯:王樺)

相關新聞
MarketWatch: 中國經濟盛宴已近尾聲
中國經濟續見內外交迫下滑風險  世銀下調增長率
劉孟奇:官富民窮是中國經濟失衡根源
中國經濟下行 採貨幣寬鬆加大匯率彈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