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移民搶購 加拿大豪宅銷售創記錄

人氣 13

【大紀元2012年05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徐傑多倫多綜合報導)週三(5月16日)發表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今年第1季度,加拿大全國高價房銷售去年同比大幅增長,16個城市有10個城市高價房銷售創下歷史記錄。報告稱,歐洲債務導致全球其他地區經濟不穩,加拿大經濟和政府財政穩定,吸引大量商業和投資移民,加拿大房地產市場穩定、需求強勁,高價房搶手。

加拿大地產代理RE/MAX週三(5月16日)發表的這份報告表示,今年第1季全國度高價房銷售中,有13個城市出現增長,只有3個城市的高價房銷售出現下降。裡賈納、魁北克城和多倫多地區高價房的銷售增長位居全國前3位。但溫哥華地區200萬以上高價房銷售大幅下跌31%。

不過,一些經濟學家和分析師表示,加拿大房價增長的勢頭很難長期保持,目前加拿大的房地產價格已經大大超出房屋的真實價格,投資獲利空間正在急劇縮小,房價恐出現回落、修正。加拿大房地產協會數據顯示,溫哥華房市今年初以來開始降溫,4月份房屋銷售價格比1年前下跌近10%。

81%城市高價房銷售漲 10城市創記錄

RE/MAX報告說,統計的16個城市中,13個城市(81%)的高價房的銷售出現增長,10個(62.5%)城市的高價房銷售出現雙位數增長,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高價房銷售(今年1-3月,下同)出現最大增長的3個城市是:薩斯喀徹溫省的裡賈納50萬以上的房屋銷售50套,比去年1-3月銷售的32套增長56%。魁北克城50萬以上的高價房銷售48套,比1年前漲50%。多倫多地區150萬以上的高價房銷售412套,比去年1-3月銷售的277套漲49%,其中米西索加150萬以上的房屋銷售增加275%,多倫多市中心200萬以上的房屋銷售增加26%。

高價房銷售出現雙位數增長的其他城市包括:安省倫敦地區(50萬)(括號內為起價,下同)漲43%,安省基秦拿-滑鐵盧地區(75萬)漲39%,蒙特利爾地區(75萬)漲32.5%,哈利法克斯(50萬)漲27%,安省漢密爾頓(75萬)漲24%,薩斯卡通(50萬)漲21%,渥太華(75萬)漲18%。另外,維多利亞、卡爾加里和埃德蒙頓的高價房銷售分別增長6%、8.5%和4%。

報告說,有3個城市的高價房銷售出現下降:溫哥華地區200萬以上的房屋銷售393套,比去年1-3月的573套減少31%,溫尼伯50萬起價的房屋銷售比1年前減少15%,聖約翰斯50萬以上的房屋銷售比1年前減少11%。

報導說,今年加拿大最貴的2個公寓分別位於溫哥華的Westside和多倫多的Yorkville,銷售價格分別為2,880萬和2,800萬。最貴的獨立房位於溫哥華的Shaughnessy一幢有歷史價值的老房子,以3,190萬高價賣出。 而一名年輕中國富豪以超過千萬元的天價,買下西溫一間4.5萬平方呎的豪宅,地產經紀稱打破了西溫房屋成交記錄。

RE/MAX:商業投資移民爭購高價房

RE/MAX加東副會長Michael Polzler在報告中顯示,從加拿大東部到西部,豪宅需求強勁,房價呈增長趨勢,高價房搶手。RE/MAX加西副會長Elton Ash說:「加拿大房地產穩定,在股市和歐洲及全球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房屋成為加拿大人的最值錢和最穩固的財產。」

RE/MAX報告稱,從2000年到2010年,加拿大各大城市房屋平均價格的增長為68%(安省倫敦地區)至173%(薩斯喀徹溫的裡賈納),這種房價持續穩定的增長和加拿大穩定的經濟以及堅實的政府財政使得海外投資者和移民看好加拿大的房地產市場,「海外富人爭先恐後購買高價房,以期鎖定財富。」

RE/MAX報告說,商業投資移民是高價房需求大幅增長的一個主要原因。蒙特利爾銀行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加拿大富人中三分之一來自移民。2010年,加拿大接受154,000名商業投資移民,吸納財富20億加元。

上月,《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引述「藍德可數據公司」(Landcor Data Corp.)對今年首季大溫豪宅買家的分析,顯示期間成交的164棟300萬元以上的豪宅,74%買家據信是中國移民或投資者;而在金融風暴前房市達至當 時高峰的2008年首季,則有69棟同價位豪宅成交,46%買家據信是中國移民或投資者,可見中國買家活動大增。

藍德可公司總裁尼爾森(Rudy Nielsen)透露,調查是把買賣合約中買方的姓名與中國大陸的姓氏及名字拼法進行比對,具相當可信度。

另外,加拿大區域經濟發展出現變化,以前發展緩慢的省區經濟出現大幅增長。薩斯喀徹溫、新不倫瑞克和新斯科捨3省最近幾年經濟大幅增長,移民顯著增加,房屋需求強勁,高價房看漲。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加拿大房地產市場熱絡溫哥華去年漲幅冠全國
中國投資者進軍加拿大房地產市場
海外客戶炒高加拿大房市 大陸買家居多
加拿大房市劇烈反彈 引發泡沫擔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