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巧用豆豉醫病

翔龍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王勃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還懂得醫藥,曾將豆豉入藥醫治危病。

滕王閣,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時任洪州都督)於西元653年建成,由於落成之日,適被封為滕王,因以名閣。

西元675年重陽期間,時任洪州牧(現南昌)的閻伯嶼在滕王閣上大宴賓客,而「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正前往看望任交趾令的父親,恰好路過洪州,因此被邀請。席間,閻伯嶼展宣紙、備筆墨,請在場的文人學士為滕王閣作序。

這日,天高氣爽,矗立於贛江一側的滕王閣顯得極為高大雄偉。站在高樓上,望著贛江那迷人的風景,年少氣盛的王勃也欣然命筆。王勃所作的〈滕王閣序〉對仗工整、言語華麗、一氣呵成,待寫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之句後,引來一片喝彩之聲,閻伯嶼更是為其拍案稱絕。

翌日,閻伯嶼又專門為王勃設宴。連日的宴請,由於過度貪杯並感外邪,閻伯嶼突然感到渾身發冷、汗不得出、骨節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煩悶、夜不得寐。一連請來了十多位當時的名醫診治,眾醫都主張以麻黃為洪州牧入藥治病。

但這個洪州牧也略懂中醫,說道:「麻黃峻利之藥,我已年邁,汗出津少,用發汗之藥,就同釜底加薪,不可!」醫生們聽後都一籌莫展:不用麻黃,症候難解,藥效不佳,如何治病?

王勃前來閻府告辭時聽說此事,便提出可用豆豉一試。

原來,王勃來到洪州之前,在河岸沙攤上見一位老翁正在翻曬大豆,而茅屋前分別放置兩口浸泡著中藥的大缸。王勃在長安跟名醫學過草藥,看到一口缸裏浸泡著青蒿、藿香、佩蘭、蘇葉、荷葉。

王勃指著另一缸不認識的藥水問老伯,老伯答道:「這缸中是麻黃濃煎取汁,回頭與另一缸藥汁相混用以浸泡大豆,然後煮熟後發酵便可做成豆豉,用來做小菜。」王勃嘗了幾粒豆豉,頓感一股清香直沖鼻竅。

如今,王勃見眾醫束手無策,心想:「這位閻伯嶼大人久霸一方,無法勉強其意。然而,麻黃是方中要藥,不用則無可治療,古人用大黃豆卷代之稱為『過橋麻黃』,如今何不用豆豉代替麻黃呢?」

然而,當王勃提出自己的想法後卻遭到眾名醫訕笑,閻伯嶼本人雖也認為豆豉只是當地土民的小菜,卻經不住王勃一再相勸,在連服三天豆豉,閻伯嶼沒想到自己竟然汗出喘止、胸悶頓減並能安然入睡,沒過幾日疾病痊癒。
 
王勃用豆豉治大病的消息傳出來後,豆豉便從洪州傳遍了大江南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歷觀天下人、事、物,無信則不達,有信才能立。人是如此,「人無信不立。」如此才有信人,人信之說。然而事物又何嘗不是如此?
  • 人以利交,利盡人散;人以名重,名損人輕;人以情交,情變人傷;人以仇怨,氣恨終生。
  • 趨吉辟邪,在今天的中國,有著廣大的信眾,其群體效應顯著。人們在潛意識中認為有危害自己的而自己又看不到的生命。怎樣能有效取得防範它,躲避它的具體方法,從遠古時代就是人們刻意追尋和努力實踐的目標。
  • 書中草莽英雄仗義除害,使讀者得到滿足,是《水滸傳》深受喜愛的重要因素。大快人心的情節、生動的人物面貌,與宣揚忠義的小說宗旨,得以讓此書輾轉流傳至今。
  • 為甚麼要給女兒們的「行」諸多規範?其實這是人類智慧與經驗的累積,摘選出對女兒們普遍合適的言行準則,希望女兒們能平順一生。
  •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中國結始於上古,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經過幾千年時間,它從實用繩結技藝演變成為今天這種精緻華美的藝術品。
  • 《孝經》講述的是為人行孝的道理,其中很多名詞論述的都是春秋時期之前的事情,比如「卿大夫」一詞,說的是僅次於諸侯的臣屬,在現代就相當於各級官員...
  • 祭祀,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文獻《周禮.天官.大府》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左傳.文公二年》中也提出:「祀,國之大事也。」也就是說,國家所征的稅賦,就是用於祭祀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
  • 「閉門羹」一詞常見於被拒絕的場合,如某某人因不懂禮貌,故而造訪他人時總是吃閉門羹。為何是閉門「羹」而不是其他的菜,這其實是有典故的。閉門羹不是形容詞,確實有這道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