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高鐵事故一週年 民眾悼念遭到監視

人氣 91

【大紀元2012年07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靜慧綜合報導)7月23日是溫州7•23高鐵事故一週年的祭日,一年前的這一天,甬溫線浙江省溫州市甌江特大橋上,兩輛動車發生追尾,幾節車廂從高架橋上墜落……據大陸官方報導,事故共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傷……一年後的今天,民間紛紛以各種方式表達對高鐵事故遇難者的悼念。

民眾「郭琳」悲痛地回憶:「去年723,我在微博上從第一個求救微博開始到整個事故結束,親歷整個救援過程!慘烈!震驚!悲哀!國殤!」

高鐵一週年的日子,大陸媒體幾乎集體沉默,民眾「阮劍青」憤慨地表示:「溫州高鐵事故一週年祭,一年前我們震驚,我們憤慨,我們為死者哀悼,我們為生者祈福。今天,我們的媒體選擇了淡默,我們的政府選擇了和諧,我們更不該選擇去遺忘。」

7月23日,數十名民眾和媒體記者紛紛趕到高鐵事故現場為死者獻花,自發舉行悼念活動。據「樂清草根新聞」微博報導:「2011年7月23日晚上20點30分左右,D301次與D3115次動車發生追尾事故。那一夜,官方報導死亡40人。那一夜,有很多家庭破碎,那一夜,火車被埋了,那一夜,有人哭的撕心裂肺!那一夜……今天一群穿著紀念服的市民來到現場祭奠,他們來為媒體朋友送來解渴的愛心水……祭奠過去,傳遞明天。」

7月23日中午,著名網絡撰稿人李承鵬和王小山來到高鐵事故現場,為高鐵事故死難者獻花。李承鵬的新浪微博這樣寫著:「今天是2011年723動車事故週年祭,昨天又有人從我們身邊消失。我們都是倖存者,所以我們要紀念,所以,我在這裡……7.23,李承鵬和王小山在溫甬高架橋下,腳下是一年前掩埋車頭的地址。雲低雲細,未知魂安。我們要的很簡單,不是從何而來,去往何地,我只是要你別強迫我刪掉記憶。記憶,幾乎是我們活著的唯一理由。」

王小山通過騰訊微博從現場傳來的消息:「已經有人先我們而來。7•23去年今天,動車事故現場,溫州。」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很普通的悼念,卻遭到不明身份人的跟蹤拍照。當日下午16時左右,李承鵬通過微博告訴外界,他們的悼念活動遭到監視:「本是同類,何堪其累。數幾黑衣人一直坐車裡對我們拍攝,以及……我們之所以選擇上午去,就是不想人群湧動,我們只是去記憶,為逝者獻上一束白花。我們離開現場了,你們放心。」

王小山在騰訊微博這樣寫道:「我在溫州,警察叔叔便衣圍觀,不停拍照攝像,只好匆匆撤了。就是受人之托過來看看,獻個花,沒有別的意思,莫緊張。聽說下午一些遇難者家屬要來祭奠,就不打擾他們了。現場的幾十個記者,辛苦了。……到溫州旅遊,順便去一年前的動車事故現場獻個花而已,當地不要緊張,現在就去機場準備離開,Ok?好了好了,乖,有力氣放正地方吧,我要走了,不添麻煩。」

民眾「無業遊民街頭小流氓」也來到高鐵事故現場,將現場圖片上傳於網絡,表示:「這是今年的動車事故現場,當初被掩埋後來被挖出來的車皮還在,一切似乎都發生在昨天!一年了,我們想知道的依舊沒有知道;一年了,一切還像往常一樣!哦,祖國,你的母親!」

南方報系旗下的《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王思璟在高鐵事故週年的日子這樣寫道:「2011年7月29日晚,頭七,動車事故現場。拍下這張照片5分鐘後,我手機收到禁令。稿件被斃。時隔一年,仍無真相,無人負責。只有禁令依舊。」

這是高鐵事故遇難者鄭杭征妻子王惠痛苦的聲音:「以往去某個地方和老公團聚的前一晚也是輾轉難眠!以往等著我的總是迷人的微笑和溫暖的懷抱!明早等待我的除了冰冷的墓碑就是又一次撕心裂肺的痛!一年了,這種痛儼然成了我身體的一部份!分割不了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全身擴散!但是我必須好好的活著,只為讓糖糖呼喚媽媽的時候我就會立刻出現!」

許多民眾在高鐵遇難者項余岸的微博「閒坐不談語文」和他的妻子施李虹的微博「一一成長回憶錄」下留言,獻一支蠟燭表示對逝者的悼念。他們的小女兒,被稱為高鐵事故「奇蹟」的項煒伊,經過一年的治療,目前正在上海新華醫院接受康復訓練。

7月23日,小伊伊的叔叔項余遇在新浪微博懷念自己的親人:「一年過去了,哥嫂那邊還好嗎?依依會和我們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你們放心!待會我會帶她去做肌電圖,希望能有進一步的好消息……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依依很爭氣,與去年的肌電圖相比,進步非常大,醫生表示依依的神經已全部長到了,腳踝不能動是有多種原因造成,總體來看還有較大進步空間,依依加油!……希望今年今日是我家悲傷的終點,不再是去年那個悲傷的起點。放下悲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祝福所有人!」

項余遇對錢江晚報記者表示:「只是,伊伊偶爾還是會問起,她想念的人,去了哪裏?」

(責任編輯:姜斌)

相關新聞
溫州動車事故一週年 大陸媒體無聲
7.23溫州高鐵事故週年 官民兩重天
《讀賣》:723事故現場變車輛放置所
《朝日新聞》:被遺忘的7.23動車事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