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馬路上淹死數十人 古今中外下水道引熱議

人氣 28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7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慧心綜合報導)一場暴雨讓北京淪為水鄉澤國,水災導致37人喪生,其中25人溺水身亡更是讓人匪夷所思。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說:「一場暴雨就死幾十個人,不是因為房屋倒塌、山體滑坡等災難造成,而是在市中心,就在馬路上被淹死。這個情況我以前是聞所未聞的。」
  
7月21日晚,廣渠門橋下積水一度達4米,4輛車泡水,一輛現代越野車就在其中,車主丁志健溺亡。
  
蘋果園南路蘋果園辦事處東五十米左右,一輛汽車因路面積水熄火,兩名20多歲推車的青年男子不慎掉進排水井被沖走,至今仍未被找到。
  
據北京當局介紹,北京市政雨水管網多數是按照1年到3年一遇的標準建設的。
  
有評論表示: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因為,「它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去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看出真面目來」。
  
近年來,每逢夏季,每逢暴雨襲擊,中國不少城市就會出現城區「看海」「捕魚」的尷尬景觀。城市下水道的問題不得不反復引發城市規劃者、建設者的反思。

就在北京街道變河,全城「北漂」的同時,同處北京的故宮沒有出現積水。這座600年的系統建築為何能夠在61年不遇的大暴雨中不現積水?

故宮600年排水系統經受住考驗
  
據大陸媒體報導,瀋陽的一位古城建築專家介紹,紫禁城的排水有明暗兩套系統。明排水是通過鋪地做出泛水,通過各種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邊河中,暗排是通過地下排水道將水排到河裡,而這條河就是內外金水河。據其介紹,承德避暑山莊也是這樣建設的排水系統。歸納起來,一句話,整個系統,通過明暗等手段,達到一個目的:匯總往外排。
  
故宮三大殿三重臺基上有1,142個龍頭排水孔,瞬間將檯面上的雨水排盡,並形成千龍吐水的壯麗景觀。這些被排出的水,通過北高南低的地勢瀉入內金水河流出。故宮的排水,正是綜合了各種排水法,既有地下水道,又有地面明溝,這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縱橫一氣的排水設施,能夠使宮內90多個院落、72萬平方米面積的雨水通暢排出。
  
有網友調侃道:「作為一個北京活地圖,告訴你們一個下雨行車的訣竅:盡量走市區裡面的路,不要走環路。長安街,平安大街,東單大街,西單大街什麼的都是有保障的。咱們老北京城的排水還是沒什麼問題的,舊社會的路沒大問題,有問題的都是新社會修的路。」

細數各國下水道

7月21日一場大雨,衝去了北京光鮮的外衣,把市政建設的問題暴露無遺。由此引發了關於積水原因以及下水道的大討論。同時一組「國外大都市下水道」的圖片被紛紛轉載,
  
巴黎下水道總長2,347公里,約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清淤系統配備了電腦控制,還有專門針對雨季塞納河水的「漲水站」以及安全閥,以及用於下大雨時保證排水效果的路邊下水道等等。每天,超過1.5萬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過這條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區。
  
有意思的是,巴黎下水道還是一處觀光旅遊點,1867年巴黎承辦世博會期間就開始向遊客開放,陸續有外國元首來這座地下迷宮取經。位於塞納河阿爾瑪橋畔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館,如今每年客流量超過10萬人。下水道四壁整潔,沒有想像中的污穢與腥臭。通道中間是寬約3米的排水道,兩旁是寬約1米的供檢修人員通行的便道。如此寬敞,可見,《劇院魅影》中下水道內划船的情節並不是浪漫的虛構。
  
德國的第三大城市慕尼黑的市政排水系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11年。地下總長2,434公里的排水管網中,有13個地下儲存水庫,總容量達70.6萬立方米。如果暴雨不期而至,地下儲水庫就可以暫時存貯雨水,再慢慢釋放入地下排水管道,以確保進入地下設施的水量不會超過最大負荷量。
  
日本是個颱風多發國家。東京地區的地下排水系統主要是為避免受到颱風雨水災害的侵襲而建的。這一系統於1992年開工,2006年竣工,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其排水標準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
  
古羅馬下水道建成2500年後,現代羅馬仍在使用。公元前6世紀左右,伊達拉裡亞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統,將暴雨造成的洪流從羅馬城排出。渠道系統中最大的一條截面為3.3米×4米,從古羅馬城廣場通往臺伯河。公元33年,羅馬的營造官清潔下水道時,曾乘坐一葉扁舟在地下水道中遊歷了一遍,足見下水道是多麼寬敞。

北京暴雨給中國人的啟示

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女士在她的文章「下水道凸顯中國脆弱的城市生態」中寫道,「中國北京、廣州等城市用靚麗的現代建築讓紐約、東京等城市相形失色,但中國城市下水道系統卻時常掀開中國現代化的光鮮裙裾,暴露出內在的種種不堪。」
  
文章進一步指出,最近20多年是中國城市飛速擴張時期。由於公共工程淪為政府官員尋租重地,地面的道路、橋樑、建築物成為豆腐渣工程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但中國城市生態系統最脆弱之處,卻是下水道系統的落後。每次暴風雨來襲,許多城市都會淪為「澤國水域」。中國當局每遇這種情況,總是喜歡用「百年一遇」、「幾十年一遇」這種說法表示這是大自然的不可抗力,以此推卸責任。
  
專欄作家風青楊在他的「北京暴雨給中國人的啟示」一文中提出疑問,為什麼一座城市能成功舉辦奧運卻扛不住一場豪雨?你有最高的樓,卻沒有足夠寬的下水道;你有最大的廣場,卻沒有足夠安全的路;你有最多的交通管制,卻沒有足夠好的市政管理。
  
風青楊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現在不差錢,不差技術,差的其實就是城市建設者們一顆負責任的心。現在國內諸多城市爭相建設國際大都市,可謂風起雲湧,如果要修地鐵,各大小城市爭先恐後上馬,因為可以拉升地價,他們考慮的是短期收益。他們將絕大部分的公共財政投入看得見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而忽視城市水利這一「埋在地下的政績」。

相關新聞
【顏丹】:從北京大雨看古人的智慧
樓市調控變政治問題 北京陷經濟死局
網傳北京鎮水神獸  「動了它北京會水淹7年!」
北京「城市的良心」不堪一擊  當局怪罪蘇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