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哈佛學生8年拍攝4部中國現實題材紀錄片

人氣 1

【大紀元2013年11月24日訊】(法廣報導)美國人史傑鵬(J.P.Sniadecki)05年入哈佛攻讀民族學媒體博士,2013年5月畢業。在哈佛的八年中,他穿梭於美中兩大國之間,拍攝了4部中國現實題材的記錄片。2013年11月下旬,第16屆蒙特利爾國際記錄片電影節舉辦哈佛大學感官民族志實驗室(SEL)作品回顧展,史傑鵬的四部記錄片全部入選。史傑鵬的到來不僅為電影節帶來了新鮮的中國影像,他還告訴人們作為美國人在中國拍片時被跟蹤、驅趕和被強行刪除錄像資料的非常遭遇。

2008年,史傑鵬在成都拍攝記錄片《拆遷》時,和工地上的民工打成一片,他白天跟著民工們在建築堆裡摸爬,晚上由他們帶著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閒逛。有一次在天府廣場,民工們聚在毛澤東塑像前合影,突然來了一名身著制服的女子,蠻橫地盤問他們為何聚眾。這一畫面被史傑鵬編輯在片中,讓各國觀眾看到了普通百姓在中國這一警察國家裏的生活狀態。史傑鵬回憶他每次和民工上街都有便衣跟著,有時還會阻止他拍攝。對天府廣場出現的那一幕,史傑鵬至今沒有弄明白那凶巴巴的年輕女子到底是警察還是保安:「她過來時,我第一反應就是不想讓我的民工朋友遇上法律上的問題,避免擴大衝突,讓他們平安回到工地」。

在中國拍片多年,史傑鵬有不少類似的經歷:「在北大荒拍攝時,誤拍了軍事設施,被強令刪除。在西南部,我拍攝了藏區,被軍人制止,還有一次六四紀念日期間在天安門廣場也有類似的經歷,最後都是以刪除拍攝內容了事」。

他的四部反映中國問題的作品分別是07年聚焦環境問題的《松花》、08年揭示發展問題的《拆遷》、12年展示民間生活的《人民公園》和13年反映因資源枯竭而空城的《玉門》。78分鐘的《人民公園》以一個鏡頭一氣呵成拍攝完成,有現代版《清明上河圖》的鮮明風格,且人物數十倍於後者,其中情趣也更加豐富。對於為何選擇中國人的公園生 活,史傑鵬認為在中國沉重的政治壓力和商業氣氛中,公園是世外桃源,那裏有較純粹的民間文化,百姓們湊在一起尋找樂子享受生活。他的拍攝風格東西合璧,靈 感源自美國的先鋒電影和中國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記錄片《玉門》講的是因資源枯竭而空城的故事,史傑鵬今年去中國石油工業的發源地甘肅玉門,發現那裏 已成為人去樓空的鬼城。

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的史傑鵬幼時閱讀過英文版的《論語》和《莊子》,自幼對中國就充滿想像,讀大一時首次出遊就去了上海,那天正巧是1999年5月8日,美國轟炸了中共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他在華東師範大學學了一年中文,取中文名史傑鵬。14年間,他前後在中國待了五年,對中國人的「變通精神」印象最為深刻:「比方說,你想到達A處,中國人總會找到辦法通過C、G或者Z找到路徑,這一點令我十分佩服。這不僅是一種智慧,還是一種創造的力量。我不能直走,就走曲線」。

為何選用記錄片的方式表達對中國的認識,史傑鵬回答說是因為自己更喜歡與無法預期和無法控制的因素交流,「與故事片相比,記錄片更加偶然,拍攝對像總是會超出你的預期」。

(責任編輯:蔡恆)

相關新聞
崔健《藍色骨頭》入圍羅馬電影節
胡兵亮相夏威夷影展 獲稱文化交流大使
趙薇現身倫敦電影節 :情感和人性無國界
中共審查給在華首屆德國電影節蒙上陰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