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山江西武功山金頂石碑遭雷擊劈毀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5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曉宇綜合報導)據大陸大江網報導,5月24日下午3時左右,江西武功山景區最高峰–金頂設立的人工「世紀之碑」,遭遇強烈雷擊,全部損毀。萍鄉市武功山管委會已證實這一消息。

武功山金頂海拔1918米,是武功山景區最高峰,該石碑於2000年設立於山頂,作為其標誌,當局稱之為「世紀之碑」。在該金頂石碑上,一面寫著「武功金頂」和「海拔1918.3米」,另一面寫著「世紀之碑」。萍鄉武功山管委會證實,24日該「世紀之碑」被雷電劈毀。

武功山是道教名山,據記載,武功山的命名和道教傳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據維基百科收集的資料,武功山原名「茲山」。「茲」字在古代文言中通「滋」,取其草木茂盛之意。但是舊時山南的廬陵(現在的吉安)喜歡稱為「瀘瀟山」,而山北的袁州(現在的宜春、萍鄉)則稱其「羅霄山」。「瀘瀟」與「羅霄」近音,這是因為方言發音不同而書表各異,但都是指金頂西面一處高山巨洞(現在的「羅霄洞」)。傳說上古之時有叫做「瀘」或者「羅」、「瀟」或者「霄」的兩位道人曾隱居修煉於此,山南、山北兩地的居民依照地方口音各自注字,將此山洞命名曰「羅霄洞」和「瀘瀟洞」。

「羅霄山」和「瀘瀟山」因此而得名,整個「羅霄山脈」也得名於此。羅霄洞同時還是贛江水系的「瀘水」(又稱「秀水」、「袁水」)和湘江水系的「瀟水」(又稱「萍水」、「淥水」)(一說是安福縣境內的陳山河)的源頭,一水分二界,世人稱奇。

晉代四川人士武氏夫婦慕名遠來此地修煉,「羅霄山」和「瀘瀟山」從此又稱為「武公山」。南朝陳朝時期有將軍歐陽頠出兵協助陳武帝陳霸先平定侯景之亂,途經「武公山」禱告求拜,得到武仙人託夢並授其平亂之策。後來成就了帝王霸業的陳武帝感念於山中神靈相助之功,便下令賜名「武功」,從此「武功山」取代了其他各種名稱而名傳千古。

主峰白鶴峰的來歷則由於峰高風大,不長樹木,只生茅草,一到秋冬季節,茅吐白絮,冰封峰頂,站在其他高峰上遠眺,儼然好似白鶴昂首挺立,故得名「白鶴峰」。神話傳說中則是另外一番形容:東漢葛玄、東晉葛洪先後來此修身煉丹,羽化成仙之時馭鶴飛昇,飄然而去,所以名曰「葛仙峰」或者「白鶴峰」。

相關新聞
江西武功山發現天然巨菇 重達110公斤
中國江西武功山 發現千年古紫薇
江西武功山再現巨型靈芝
「雲海佛光」江西武功山 持續達半小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