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之寶

作者 : 紫悅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武則天曾經召集膝下諸位皇孫朝見,讓他們坐於殿上,觀察群孫嬉戲情況,並且命人取來西域各國所進貢的玉製環、釧、杯、盤等珍物,排列於前後,下令孫輩們極力爭取,利用這種機會來觀看他們自小所立的志向。所有的孫子們,沒有不拚命奔走競逐的,幾乎人人都獲得豐厚賞賜,獨獨玄宗(備註1)一人巍然端坐,不為所動。

武后心中大奇,撫著他的後背說:「此兒應當是太平天子哪。」於是派人取來「玉龍子」賜給他。

玉龍子,是唐太宗在晉陽宮中無意得到的,文德皇后(即唐太宗之妻長孫皇后)常常將其放置在衣箱之中,等到大帝(即長孫)滿月後三日,悄悄取出玉龍子,並特別用紅色絲織品包裹賜給他。此後,經常收藏在內府,一般人難得見。雖然它直徑不過數寸而已,可是製工精巧、玉色溫潤,一看即知非人間所有,因此,成了唐代皇宮的珍寶。

等到玄宗即位,每遇京師乾旱缺雨,必定拿着玉龍子虔誠祈禱,倘若天將降甘霖、大雨即刻要傾注時,把它拿過來仔細看,那玉龍子身上的龍鱗,奮起張開,龍鬣晃動不已,就像要騰空飛起、風雲大作一樣。

開元中,三輔(長安一帶)地區大旱,玄宗再次拿出此寶祈禱,可經過十幾天依然無雨,於是皇帝取出玉龍子,秘密投入大內南邊的龍池中,頃刻之間,雲霧暴起,風雨隨即大作,解除了旱象。

等到他臨幸西蜀一地,車輦儀隊經由渭水,將渡河時,駐蹕(帝王出行的車駕叫駐蹕)於水濱,左右侍御之人,有幾個趁著空檔,跑到河邊洗濯或戲水的,有人就在泥沙中摸得了此寶,將它獻出。皇上聽聞此事,異常驚喜,詳細審視之後,泫然流淚,說:「這是我昔時所寶貝的玉龍子呵,如今失而復得。」此後,每夜之中,玉龍子散發出的光彩,輝映燭照一室。

皇上回歸京城之後,此寶卻被小黃門(即小太監)偷竊去贈送李輔國(備註2),李輔國時常放置於櫃子中。後來李輔國不法行為即將敗露時,一夜,耳聽櫃中有聲響,打開探視,玉龍子已經亡其蹤影。

由此事件,不但可以證明「萬物皆有靈」,而且這些具靈性的寶物,都該是「有德者」才配擁有;一旦所事「非人」,它就會無緣無故失蹤,再去尋覓另一個「有德者」做新主人,是這個道理吧!@

(事據唐 鄭處誨《明皇雜錄》)

【備註1】
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的次子,武則天之孫。西元712年,睿宗讓位給李隆基,次年改號開元,即是唐玄宗。玄宗是歷史上十分著名的皇帝,在位長達四十四載,前半期政通人和,呈現「開元之治」盛世,天下太平,物阜民豐,足堪與唐太宗時之「貞觀之治」相比擬。

【備註2】
李輔國,唐肅宗時當權宦官。本名靜忠,曾賜名護國,相貌奇醜無比。李輔國四十歲之前無所作為。安史之亂期間,勸說太子李亨繼承帝位。唐肅宗即位后,被加封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握兵權,並改名為輔國。之後又因擁立代宗即位,被冊封為司空兼中書令。大權在握后,李輔國更加為所欲為,最後被人刺殺身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末年,大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的好友宇文諒,在少年時就品學兼優、修養有素。到青年時出落得儀錶不俗、俊秀文雅,猶如天上的金童臨凡、前朝的的潘安轉世。非但如此,尤為突出的是才華出眾、德昭日月。最令人佩服的是他不欺暗室、守身如玉,全人名節、守口如瓶。稱得上是一個出奇的真君子,超群的大丈夫。
  • 寬容之心,是一種仁厚的心境,是聖賢人的心境。不但為他人帶來如沐春風的和悅,其實,也在為自己種下幸福的種子了。
  • 廿一世紀初,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七年來,一個年輕的藝術團巡迴世界演出,各大城市首席劇院冠蓋雲集。這個藝術團表演的是世界上唯一倖存的文明古國殊美的樂舞。沒有任何預警,人們坐下來觀賞這群來自紐約的年輕藝術家們,卻不知為什麼淚流滿面。
  • 一隻名叫「爰居」的海鳥,停在魯國都城東門之外已經三天了,臧文仲(魯國之卿,即臧孫辰)便要都城裡的人去祭祀它。
  • 少群居,多獨宿。多收書,少積玉。 少取名,多忍辱。多行善,少幹祿。 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沒。 …
  • 代河南杞縣的劉理順,青年時曾在一富翁家設館授徒。主人為了尊師,特地雇一婢女,專門侍候他的飲食起居。婢女不僅年輕貌美,而且天性聰慧,朝夕在他的身旁聽候使喚,晚上便在他的寢室旁的床榻上就寢。
  • 廣輔、陳廣弼兄弟二人,家住安徽巢縣。一天,聽說半空中有龍出現,他們便登上城牆去觀看。
  • 我很小的時候聽老人講述這樣一個發生在清朝年間,一個老長工行善得好報的故事。
  • 宋元佑年間,曾魯公(曾鞏)到京城遊歷,住在市場的旁邊。
  • 祖是遠古時代顓頊帝的玄孫,到殷代末年時,彭祖已經七百六十七歲了,但一點也不顯衰老。彭祖少年時就喜歡清靜,對世上的事物沒有興趣,不追名逐利,不喜愛豪華的車馬服飾,把修身養性看成頭等大事。君王聽說他的品德高潔,就請他出任大夫的官職。但彭祖常常以有病為借口,不參與公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