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灣區評論

王駿:抗戰七七說當年 忠奸一一銘史冊

王駿

人氣 4

【大紀元2013年07月11日訊】今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紀念日,就在週日,屆時舊金山榮光聯誼會將舉辦研討會,旨在讓年輕一代了解「中日第二次戰爭」的歷史。看到這條消息,筆者一陣的心酸:歷史無情,忠奸難分。在過來人減少的時候,歷史到底會留給我們子孫什麼呢?

近代中日其實發生過兩次戰爭。第一次是1894的甲午戰爭,歷時7個月,最後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中日第二次戰爭」是從1931年9月18日開始的,日本藉故全面占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1937年7月7日,也就是6年後,盧溝橋事變發生,日本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現在的歷史往往說「抗日戰爭」是從七七事變開始的,為什麼不是從1931年日本侵華占領東三省開始呢?這裡面其實有許多大家都不太願意提及的故事。

日本能夠侵華主要的導火索其實是1930年5月至11月在發生的「中原大戰」。當時,蔣中正北伐勝利、所有軍閥歸順中華民國;但是,中國的統一只是在名義上的。1929年,蔣中正開始了全面收繳軍權等建立中華民國實體的行動,遭到大部分軍閥的反對。在汪精衛和西山會議派的帶領下,地方大權在握的軍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聯合發起了「中原大戰」,反抗蔣中正的中央政府。

這場各方投入兵力超過130萬、造成官兵傷亡30萬的內戰,消耗了中華民國國力,戰爭幾乎讓這個年輕的國家瀕臨經濟破產。而東北王張學良隔山觀虎,並抽調東北軍入關,造成了山海關關外防務空虛,也讓日本有機可趁。「中原大戰」後不到1年,日本就開始了對華的侵略戰爭。

「中原大戰」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中共當作一個蘇聯支持的外來軍閥開始坐大。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孫中山先生的遺孀宋慶齡是共產國際的間諜,她與汪精衛身邊的共產黨,當時極力撮合和發動了「中原大戰」。大戰一開始,除了中華民國的國力和軍力內耗外,立馬解除了對中共紅軍占領區的壓力。大戰期間,中共紅軍發展到13個軍,約7萬人,連同地方武裝共約10萬人,在十幾個省的邊界建立了「根據地」。

日本侵華的九一八事件後不到2個月,在1931年11月7日,由俄共一手建立、當時完全受俄共出資、完全聽命於俄共的中共,在江西瑞金宣布成立了國中之國的「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當時其實是一次分裂中國的武裝叛亂,而且是乘國之危的賣國行為。

這裡還有一個複雜的因素,中華民國那時有德國的軍事顧問和大量軍火援助,希特勒希望日本不要打中國,而要中日聯手去打掉蘇聯。「中華蘇維埃」緊迫成立的目地之一,是要「武裝保衛蘇聯」,按照當時史達林的命令,要把日本的戰火向西引向中國,而不是向北攻擊蘇聯!

但是,事與願違,日本在七七事變後開始進攻中國,德國馬上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在「中原大戰」中,各地軍閥們沒有被蔣中正的軍事力量徹底征服。但是,在面臨民族存亡的時刻,他們還是拼了命,為了這個民族的生存戰到最後一滴血。唯有中共,不光實現了「武裝保衛蘇聯」,還「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十分宣傳」(毛澤東在1937年的洛川會議上的講話),最後還在抗戰勝利後打敗了與日本侵略者拼了14年幾乎瀕臨破產的中華民國,摘了果子。

歷史可能不公,但是要談到「民族英雄」、「民族敗類」這個層面的判斷,大家應該心知肚明。要談到「成者為王、敗者寇」,那就「莫以成敗論英雄」,畢竟有些人是放不下一些東西的:如果能夠放下「民族」、「百姓」、「國家」、「外賊」,許多事是可以贏的。

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但後遺症還是存在的。遲遲不能發動抗戰的蔣中正,有其國力不從心、號令不暢、實現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理想的包袱;不願提起在內戰沒停的時候宣布普選、授人以柄的幼稚錯誤;在抗戰開始後全部歸順的各地軍閥們,再也不願提起「中原大戰」的角色;而中共也一直想擺脫那段極不光彩的起家立業的歷史。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這鍋近代中國的生米煮成的夾生飯,恐怕是大家都難咽下去的。

(責任編輯:王曦)

相關新聞
王駿:舊金山單車撞人事故頻發 責任在誰
王駿:流氓嫌犯的創意:「上錯車」
王駿:加州的山谷熱也有人情
王駿:舊金山汽車餐車「維權」成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