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糊塗 吃虧是福

作者 : 無思
font print 人氣: 170
【字號】    
   標籤: tags:

「難得糊塗」,也算是近當代中國文化的奇觀之一。形形色色的人,本著各不相同的理解,奉「難得糊塗」為圭臬,說來說去,有的製成各色匾額、條幅,掛在家裡,尤其在有些文化的人群中,更是普遍了。而在理解上,那真是千奇百態,比如什麼自我安慰、憤世嫉俗、聰明人的自嘲、追求心理平衡、自我解脫、無可奈何,等等,有那想當然的,更是以為「難得糊塗」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甚至是混淆黑白、是非不分,乾脆把「難得」二字給省去了。

「難得糊塗」真的很難理解嗎?非也。鄭板橋書寫「難得糊塗」時的下注,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事理要清楚,利益需看淡,如此而已。關鍵是這「放一著,退一步」,人們都不想放、不願退,而只想「當下心安」。不想付出,只想得到;不想勞動,只想收穫;一邊聲色犬馬,一邊還要清清靜靜,世界上哪有這樣的好事呢?

如果回溯這幅字產生的緣由,那意思更是再清楚不過了。事緣於鄭板橋當年任濰縣知縣時,其一個堂弟因為祖傳房屋的一段地基,與鄰居爭訟,來信請鄭板橋函告興化知縣,求得打贏官司。鄭板橋回書一封:「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該詩本出於康熙時大學士張英之手,鄭板橋回書稍有變化)隨後,鄭板橋感覺意猶未足,又寫下了「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兩幅字,勸慰告誡堂弟。

「難得糊塗」的注文如前,「吃虧是福」的注文如下:「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盈於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月盈則虧,福禍相依,不失不得,有失有得,心安即福。這樣看來,「吃虧是福」適可作為「難得糊塗」的註釋,二者合觀,其意了了,有何難解之處呢?

說到底,人們理解不了「吃虧是福」的真義了,不相信「吃虧是福」了。在明明白白的利益面前,人們都「聰明」的很,都在思謀占有、劫奪,哪有心思 「糊塗」呢?只想著得到才是實實在在的福,誰願意吃虧呢?所以,「吃虧是福」很快被從「難得糊塗」中剝離,然後,「難得糊塗」又被歪解、曲解,離鄭板橋的本意越來越遠。

時至今日,「難得糊塗」在有些人的心裡變異成了:該聰明時聰明,比如見錢要撈,見色討好,遇到矛盾繞著走,碰到責任趕快跑;該糊塗時糊塗,比如在是非面前假裝糊塗,該主持正義時一塌糊塗。這樣看來,「難得糊塗」真成了某些人自我安慰、自我欺騙、自我開解的「靈丹妙藥」了。可這世間上的事,有所失就必有所得,有所得就必有所失,光想得不想失,那只是人慾壑難填的妄想罷了。假裝糊塗時間長了,就成了真糊塗,心智既已迷失,最後徹底毀了自己。

正本清源,「難得糊塗」無非是告誡人看淡名利,不要為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有明明白白吃虧的氣量胸襟,——因為「吃虧是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被列為儒家經典之一。它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在當時承擔著禮儀和教化的功能。從古以來,儒家經典所載修身齊家治國之道,無不以敬天為本,講敬天、事天、畏天、法天。
  • 霉運不斷,噩運連連?改運還得從自己做起......
  •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所學之道是為了使一切歸於天理。」君子能夠做到廣納善言,從善如流,以德行感化他人。孟子認為做人首先要「好善」,治國亦是如此,應當廣泛聽取和採納別人的意見,擇善而從。這裡所說的喜歡聽取善言,指的是符合天理道義、對於國家和百姓有益的忠言。
  • 爐,即是焚香的器具。
  • 明末清初畫家武恬,武定州人,先祖因為軍功在雲南衛所做官,武恬於是在雲南生活。武恬凡是遊藝雜技,過目即知。雲南出產細竹,質地堅實,可用來做筷子,武恬就用火在竹筷上繪畫,畫禽魚、花鳥、山水、人物、城郭、樓閣,都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 河南省,鄭州市。有一位名醫,心存濟世、到處救人,不辭勞苦。遇有窮人請他治病,他即步行而去。如給他雇車,他即辭說,臀部生瘡,不能乘車;如招待他吃飯,他即說吃齋,只吃蔬菜豆腐,不吃葷腥,其意是不令貧民多費錢;如富人請他去醫病,他也乘車,他也吃肉 。
  • 《詩經.周頌》中有許多讚頌、感恩之禱,周人相信敬虔的祈禱必蒙上帝垂聽。如讚頌上天的光輝普照,永恆無限:「明明上天,照臨下土」。感恩上帝造就生命,生人、養人、佑人,賜人規範,趨避諸善諸惡之道,如:「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立君師以佑民,立君以長之,立師以教之,以安定四方之民,如:「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意思是昊天有成命,文武兩王受之。
  • B>一、一張字條釋糾紛
  • 在今天這個環境下,說起禮樂文明,這幾乎就是一個完全抽像的概念。而我所謂之「抽像」,並非哲學意義上對某一事物在本質上的萃取與總結,那樣的抽像反倒是好事。而今人對禮樂的「抽像」,卻是完全抽掉了她的本象,既不知其表,更不識其本,這其實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 古語云:「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舉意已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因果報應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儒道釋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是宇宙的法則和自然規律,儒家講「人心不仁,天心不佑」;道家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果報應思想更是佛家的根本思想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