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灝年2006巡迴演講

孫中山與共產黨(上) 2

辛灝年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

前文提要:【辛灝年】今天,我將就孫中山和共產黨的真實關係,作一個較為詳細的敘述。主要內容就是孫中山和共產黨的四大關係:思想關係、政治關係、歷史關係和現實關係──即已經逝去的孫中山和眼下還沒有死掉的共產黨的關係。

一、思想關係:孫中山有三民主義,共產黨要馬克思主義

【辛灝年】眾所周知,孫中山有一個革命建國的思想理論,就是三民主義。而共產黨所要的「革命建國」的思想理論,卻是馬列主義。顯然,這個事實,不需要證明,因為,它已經人盡皆知,所謂鐵的事實。但是,為了監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共產黨的馬列主義,孰是孰非,誰為進步、誰為倒退,我們還是有必要,對他們各自的基本思想作一個極簡單的比較。

我個人認為,在孫中山數十萬字闡述三民主義理論的著述中,其對自己的理論進行過最簡單明瞭之概括的,就是他在1923年11月所寫的「中國革命史」,曾對三民主義的理論作過一個簡要概括和介紹。我主辦的歷史文化季刊《黃花崗雜誌》第18期在發表這篇文章時,曾將它的題目改成為「中國共和革命史」,其意,就是要與中國的共產革命劃清界限,以示涇清渭濁。

在這篇文章裡,孫中山是這樣地論述他的民族主義的。他說:「……餘之民族主義,特就先民所遺留者,發揮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點。對於滿洲,不以復仇為事,而務與之平等共處於中國之內。此為以民族主義對國內諸民族也。對於世界諸民族,務保持吾民族之獨立地位,發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與諸民族並驅於世界,以馴致於大同。此為以民族主義對世界之諸民族也。」

生活在、又革命在晚清時代的孫中山,如此地提出了他的民族主義理論,當然是正確的。因為,晚清時代的中國,外有東西方列強──既包括民主列強、又包括專制列強的欺凌;內有滿清一族的專制統治和滿清貴族對漢民族的歧視和欺辱。辛亥元勳李福林將軍就在他的回憶錄裡面說過:「……享有特權、不把漢族平等相待的滿州人,自從入關以來,為了鎮壓漢族,就分兵駐紮在各重要省會,謂之八旗駐防營。駐防之區,我們漢族同胞稱之為『旗下街』,有的說是旗營。……民國元年以前在旗下街被劫財劫色,是一件無法無天不敢通過的事情……(李福林革命史料,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第4頁)。所以,他才認為,「辛亥革命的確成功了五族共和──國內種族平等。生在辛亥革命以後的人對於這個問題不會惹起多大注意,因為這已經是過去的問題了。人們總有一種不良的習慣:過去了,便遺忘!」(李福林革命史料,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第3頁)今天,有所謂民運人士在狠批孫中山先生的時候,其論點之一,就是「孫文提出民族主義毫無必要」,因為那個時代根本不存在「民族的問題」。不知他們是「過去了,便無知」,還是為了「助台獨,裝無知」了。

所以,彼時的孫中山,才要堅持繼承中華先人所留下的好江山和好文化,吸收世界之好文明,對外求中華民族之獨立地位,對內求各民族平等相待。而對於那個不知道殺了多少革命黨的滿清的遺民,也絕不還以報復。這該是何等高尚的民族情懷!難怪被中共禁演的大型歷史劇《走向共和》,就稱讚孫中山發動的「辛亥革命是歷史上少有的革命」!因為,孫中山的革命成功後,既不鎮壓反革命,又不殘殺地主富農資本家,更不會發動各種運動來迫害新舊知識份子們……

如此,我想問一句:以滿清作歷史的背景,不論是對內或對外,孫中山提出這樣的民族主義到底是對不對呢?當然是對的。

在這篇文章裡,孫中山又是這樣地論述他的民權主義的。他說:余之從事革命,以中國非民主不可,其理由有三。……既知民為邦本,一國之內人人平等,君主何複有存在之餘地……滿洲之入據中國,使中國民族處於被征服之地位,國民之痛,二百六十餘年如一日,故君主立憲在他國,君民無甚深之惑感者,猶或可暫安於一時,在中國則必不能行,此自歷史事實而首之者也……中國歷史上之革命,其混亂時間所以延長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為,遂相爭相奪而不已。行民主之制,則爭端自絕,此自將來建設而言之者也……。

孫先生在這裡已經說得再明白不過了:一有帝王不平等,二因滿族專制統治不平等,三是歷史上的造反者都想當皇帝製造不平等,所以,「中國非民主不可」。如此,孫先生才會總結說:有此三者,故餘之民權主義,第一決定者為民主,而第二之決定,則以為民主專制必不可行,必立憲然後可以圖治。在這裡,孫先生已經指明,他的民權主義「第一就是民主」。第二是民主專制必不可行,也就是「民主專制不並行」。早就預言毛澤東後來實行的「人民民主專政」,不過是「假民主真專制」而已。第三是必須實行民主憲政才能建立一個民主的國家。現在有一些人士,日日叫喊西方民主憲政,天天哀求共產黨實行民主憲政,卻又時常要罵一罵孫中山及其共和革命,到底是你們錯了呢?還是孫中山先生錯了呢?

在這篇文章裡,孫先生又是怎樣地敘述了他所要提倡的民生主義的呢?孫先生說:……歐美自機器發明,而貧富不均之現象,隨以呈露,橫流所激,經濟革命之焰,乃較政治革命為尤烈。……故決定以民生主義與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同時並行,將一舉而成政治之功,兼以塞經濟革命之源也。

顯然,民生兩字,人皆能懂。民生主義,一目瞭然。而孫先生「一以民生為社會歷史發展之中心」的民生史觀,又是十分的正確。特別是孫先生不僅強烈地表示過反對貧富對立,而且也一再地表白過「餘之民生主義,絕不是均貧富之主義也」!而他之所以要將民族革命、民權革命和民生革命「並一爐而治之」,就是因為,雖然近代歐洲民族獨立已經蔚成風氣,民權問題已經近乎解決,卻由於機器發明、生產日盛、貧富不均現象日益嚴重,從而造成「經濟革命」之焰,「較之政治革命為猶烈」,這才使孫先生感覺到,只要民生問題不能解決,則煽動窮人造反的經濟革命、即馬克思的共產革命,就會像洪水猛獸,吞滅民族革命和民權革命的成果,直至復辟專制而後止。所以,孫先生在他的時代,就要戮力提倡民生,這就遠遠地超過了一般地倡言民生的意義。他是為堵塞洪水猛獸的共產革命而來。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 黃花崗聲像
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Media/XinLectures/pageSunAndCCP_1.html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43年前的今天,孫中山在中原大地上誕生,歷史塑造了一個賢者孫中山,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卻又安排了從蘇聯竄過來的共產黨來擾亂。細數中華民族近百年的歷史,確實命運坎坷,至今共產黨的作孽,災難仍然不斷。今天民主、人權已經成為全球共同的理想及制度,惟獨中國大陸及少數幾個國家仍由專制共產統治。
  • 中華民國「國家級」的台北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自1969年啟用以來,迄今供奉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剿匪、討逆、抗日、國共戰爭及在台抗日等各時期為民國犧牲之死難軍民,現供奉武烈士39萬8,656人,文烈士2,540人,合計入祀烈士40萬1,196人。
  • 宋慶齡於1981年因患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冠心病在北京去世。近日,網絡上有傳出在宋慶齡去世的當時發生了2件靈異事件,至今成為不解之謎。
  • 孙中山是现代中国的國父。他是華人社會乃至於散居於全世界的中國人民至為敬重和尊崇的偉大炎黃子孫,他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中國國民黨的總理,但更是全體兩岸三地、海內海外的中華良心!
  • 被視為舊金山傳統僑社支持中華民國中堅力量的中華總會館,在5月25日的主席團月會中通過動議,撤下會館懸掛的中華民國國旗,引發當地支持中華民國的社團和人士反彈。6月8日,護旗人士在中國城花園角廣場舉行集會,無數只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會場飄揚,形成一片旗海。
  • 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曾公開批評時任中共最高領導人的江澤民篡改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之後,江澤民以仟萬美元的封口費誘惑,被孫穗芳拒絕。
  • (大紀元記者曹景哲舊金山報導)新加坡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的館長潘宣輝和副館長葉璞6月13日訪問了舊金山國父紀念館,希望能定期交流,充實孫中山在美活動的史料。
  • (大紀元記者李明綜合報導)68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在美國對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後,日本政府播放天皇簽署的《停戰詔書》,宣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美、英、蘇、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中國人民也贏得了全面抗戰的最後勝利。
  • 國父孫中山父子「溢情於家書」特展正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1樓黨史展覽廳展出,黨史館主任王文隆說,內容包括孫中山父子在不同時空環境下,曾使用的文具、書信、電報與書籍等文物,呈現出在大時代下這對父子間的真摯情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