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公布在即 4華裔科學家有望折桂

人氣 531
標籤:

【大紀元2014年10月05日訊】 (大紀元記者方涵綜合報導)將從10月6日週一陸續揭曉的2014年度諾貝爾獎中,出現4名有望獲獎的華裔科學家,他們都在美國大學中從事科研工作。

曾于2013年成功預測了11位諾獎得主中8位的湯姆森·路透社(Thomson Reuters)披露,2014年的可能獲獎人名單包含來自9個不同國家、27個不同學術和研究組織的27位研究人員。四位在美國從事科研工作的華裔科學家有望折桂。

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

提出「拓撲絕緣體」理論的張首晟1963年生於上海,1978年,15歲的張首晟高考被復旦大學錄取,後出國深造。他2006年提出「拓撲絕緣體」理論,次年實驗得到證實,並因此獲得「歐洲物理獎」等三大頂級獎項。「拓撲絕緣體」意義在於,可提高計算機的計算極限,「約可以提高一倍」。

張首晟用「集市」和「高速公路」為例講述該成果應用和意義:電子在芯片中移動就像跑車開進集市中,再怎麼高檔也跑不快;但若在高速公路上就可暢行無阻。這可能是未來計算機持續進步的關鍵。

張首晟成爲2014年諾獎物理獎獲獎熱門人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

與張首晟一起列為今年諾獎物理學獎獲獎熱門人物的楊培東,1971年生於江蘇,本科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他在納米領域的研究有助於提高計算機存儲量。

2014年4月他曾表示,希望今後能夠用電流來激活納米激光器,這樣納米激光器就能用於電路。而最終,他預測納米激光器有可能被用於鑒別化學物質、提高計算機磁盤和光子計算機的信息存儲量等。

香港科技大學鄧青云

1947年生於香港的鄧青云目前現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羅切斯特大學。

1979年一天晚上,鄧青雲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有東西忘記在實驗室,返回後發現在黑暗中有一個亮亮的東西,由此展開了對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研究。OLED是第三代顯示技術的代表,具有圖像質量優、低功耗、重量輕、柔性顯示等優點,多應用於智能手機、數碼相機、平板電腦及高清電視。專家認為,隨著OLED進一步發展,其主要競爭對手液晶(LCD)將被淘汰。

有「OLED之父」之稱的鄧青雲是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熱門人選,他于2011年獲得地位僅次於諾貝爾獎的沃爾夫化學獎。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錢澤南

1949年出生在香港的錢澤南是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熱門人選之一。

他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幾個調控基因表達的轉錄因子,使得生物醫學界在與發育和細胞分化的關係方面的轉錄機制有了更好的理解。

李嘉誠捐資4000萬美元資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設生物醫學和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作為該中心的首任主管錢澤南表示,「現代生物學將為醫療護理帶來變革,令新一代的醫生、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對付疾病的分子根源,而非僅僅醫治病徵……從根本上改善我們的生活。」

2014年諾獎公佈時間為:

生理學或醫學獎:美東時間10月6日5時30分(北京時間10月6日17時30分)
物理學獎:美東時間10月7日5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45分)
化學獎:美東時間10月8日5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
和平獎:美東時間10月10日5時(北京時間10月10日17時)
經濟學獎:美東時間10月13日7時(北京時間10月13日19時)

根據傳統瑞典皇家科學院規定,文學獎公佈時間,另行通知。

責任編輯:林銳

相關新聞
華裔科學家郝慰民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專訪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布萊恩.施密特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飲食更勝藥物療效
共產黨迫害的「諾獎」作家巴斯特納克 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