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丹麥文化大聚會側記(一)

感受自由 放眼世界

作者:問津

人氣 3
標籤: , ,

【大紀元2015年08月27日訊】2015年8月20-22日在丹麥日德蘭半島的Mors小島上舉辦了第三屆文化大聚會(Kulturmødet)活動。來自丹麥文化藝術界的精英170人和文化藝術愛好者約17,000人在48小時內親身經歷並感受了200多場的辯論、對話和藝術表演等。與去年的一萬左右的來訪者相比,今年的聚會吸引了更多的民眾參與,辯論也顯得更加激烈、廣泛和深層。

今年主辦方將辯論、對話和藝術表演結合得更加緊密,讓辯論有了實體對象,讓藝術和文化實體有了語言表達和被檢驗的機會。大聚會的辯論對話主題包括:丹麥文化藝術的承傳應該由誰來揹負;文化藝術的形式和內涵,數量和質量;言論自由與文化藝術等。大聚會的文化活動也包羅萬象,除了辯論對話外,還有古典音樂會、講故事、文學閱讀、舞台表演、畫展、建築設計、電影、行為藝術、遊戲等。

藝術需要自由

今年也是掀起全球爭議的莫哈默德漫畫風波十週年,當時丹麥《日德蘭郵報》刊登的漫畫引起了中東國家的憤怒,丹麥也因此受到很多西方社會的指責。 因此文化藝術與言論自由也成為了今年文化大聚會的一個重要的對話與辯論主題。

丹麥人民黨的歐盟議員冒騰‧米瑟施密特先生(Morten Messerschmidt)認為丹麥文化的特徵就是:自由、自然、放眼世界。(吳馨/大紀元)

來自丹麥人民黨的歐盟議員冒騰‧米瑟施密特先生(Morten Messerschmidt)在這48小時內參加了不少辯論和對話,他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我認為丹麥文化的特徵就是:自由、自然、放眼世界。 文化和藝術首先應該是自由的,不應該受政治的約束。我作為政治家不應該決定藝術應該具有哪種形式,我可以對國家如何去支持文化和藝術有自己的看法,或者設定一定的底線政策,但基本的原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藝術需要自由。」

一路感受丹麥

文化大聚會為各類文化活動搭建了完美的平台,從喧囂擁擠的哥本哈根來到被靈福瑤(Limfjord)峽灣環繞的Mors島,人們一下子能感受到水天之間的清澈與純淨。不過對於剛從火熱的中國遠道而來參加丹麥夏令營的兩位中國交流學生來講這一切恍如夢境。文化大聚會的辯論、對話以丹麥文為主,她們完全聽不懂,不過她們並不在意,說:「丹麥的自然太美了,丹麥人都那麼善良,和國內的親人朋友再說也無法讓她們理解,你必須親身感受,無法用語言表達。說了也不信,我們自己也幾乎無法相信這是真的,就這樣幸福的感受。」她們笑著說,並希望自己能更多地瞭解丹麥。

保持傳統 放眼世界

這次的文化聚會對音樂人米凱爾‧松寧(Michael Sunding)來說是一次機會,他用鋼琴重新演奏了丹麥著名作曲家卡爾.尼爾森(Carl Nielsen)的古典音樂,並剛剛製作了一盤新的CD,希望藉機會打開市場。他表示一生都在為音樂奮鬥,但直到今年,因為是卡爾.尼爾森誕生150週年,他突然覺得卡爾.尼爾森的作品才是他一直在尋找的音樂。他沒有想到的是對他的演奏好評如潮:「 我想是因為卡爾.尼爾森的音樂喚起了聽眾自己的內心精神世界或想起了過去的時光,他們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我想我很幸運能成為這種聯繫的一條紐帶。」 音樂是沒有語言限制的,松寧先生認為中國是個很有文化的國度,他希望自己的卡爾.尼爾森的作品再創作也能讓中國人聯想到他們自己的過去。

音樂人米凱爾.松寧(Michael Sunding)認為卡爾‧尼爾森(Carl Nielsen)的音樂能喚起聽眾自己的內心精神世界或讓人想起過去的時光。(吳馨/大紀元)

歐盟議員米瑟施密特先生對此也有自己的見解:「就像我喜歡意大利文化、法國文化一樣,我覺得一個國家的特色令人著迷。 我覺得丹麥的文化和國際是相通的,不要盲目追求國際化而讓自己漂亮的外表趕上了國際潮流,卻忘記了我們自己的根。」

就像過新年一樣,2015年的文化大聚會結束了,2016年的文化大聚會就已經開始啟程,丹麥的各路精英共同展望明年8月25-27日的全新文化大聚會,深度展現丹麥的特色文化:自由、自然、放眼世界。

責任編輯:林彬

相關新聞
丹麥體操隊超吸睛 熱情市民掌聲如雷
丹麥文化藝術何去何從 ——記丹麥「文化面對面」活動
品味世界之苦與甜
李文雙:從中共收購丹麥音樂學院想到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