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掉房產替百姓還債的好官董文炳

作者:元舒
font print 人氣: 56
【字號】    
   標籤: tags:

元朝的官員董文炳是一位一心為民的好官。

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董文炳擔任藁城縣令,該縣貧困,又加上旱災蝗災,苛征暴斂,民不聊生。董文炳把自己的糧食拿出數千石交給縣內,以減輕百姓的負擔。

前任縣令因軍費不足,曾向有錢人家借貸,年息為本金一倍,縣府計劃用百姓的蠶絲麥粟償還。董文炳接任後說:「百姓困苦,我為縣令,道義使我不忍心坐視不管。我應當代替百姓償還。」就把自己的田地、房產賣掉若干畝來還債,又把縣裡的閒田分給貧民耕種。於是,流離到外縣的人都相繼還鄉。

數年內,家給人足。朝廷來清查戶口,敢於隱瞞的人一律誅殺並沒收家產。董文炳讓百姓闔家而居,這樣可使戶數減少。大家認為不可,查出來縣令吃罪不起。董文炳說:「為民獲罪,我甘心情願。」因為採取戶口數減少的策略,向百姓徵收的賦稅大減,百姓都富裕起來了。

鄰縣百姓有冤不能申,都來求董文炳決斷。董文炳去拜謁知府時,別縣人都來看他。有人說:「我多次聽說董縣令。董縣令也同我們一樣是人,但他為何明若神靈?」府衙向縣裡索取無厭,董文炳就是不給。有人到府裡告他的狀。府衙想陷害他,董文炳說:「我終究不能盤剝百姓而求利。」便棄官而去。

至元七年,董文炳管轄沂州。朝廷命就地徵購糧食,董文炳下令收回發給州縣的徵糧文書,眾人認為這是違背聖旨。

董文炳說:「暫不徵購。」立即派人入奏:「敵人與我接壤,在此地徵購糧食會讓敵人知我虛實,此一不可;邊民供應軍需已很勞苦,若再向他們徵購,是增加其負擔,此二不可;把我地的百姓弄得貧困不堪,別處的百姓就不敢來了,此三不可。」元世祖醒悟,停止向當地徵糧。

董文炳軍紀律嚴明,所過之地,民不知兵。凡俘虜百姓,一律釋放,無人敢隱藏。看到他有威信,人們望旗而服。

至元十三年春正月,董文炳軍達到鹽官縣。鹽官是臨安的重要縣城,正等待南宋救兵。董文炳一再派人去招降,鹽官縣城的南宋人都不肯從。元朝的將領們請求屠城。

董文炳不許,對將領說:「此縣距離臨安不到百里,聲勢相通。我軍對臨安已有言在先,約定投降就不殺。我若輕殺一人就有害於平定南宋的大計,何況屠殺一縣之人?」再派人入城勸說表明誠意,此縣終降。

董文炳進兵福建,明令:所過兵馬不得踐踏田麥。他對將士說:「倉庫的糧食被我們吃了,田野的禾苗又被你們踐踏,百姓如何生存下去?」因此,南宋百姓無不感激,不忍以武力對抗,百姓扶老攜幼來迎。福建百姓對董文炳感恩戴德最深,建生祠祭祀他。

(《元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三》)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正史記載,北宋的太祖皇帝有很多德政,開創了繁榮的北宋王朝。
  • 北宋的錢若水,為人有器識能斷大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記載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屬和助手)時,頂著上司的壓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唐代中期名臣韋皋,早年很窮,漫遊到劍門關外時,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相國張延賞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但不久相國就看不上他了,而且越來越厭惡得表露無遺。韋皋悶悶不樂,覺得自己很不得志,經常在幕府和賓客朋友一起出遊,並表明自己的不滿。
  • 北朝到隋朝時期的梁彥光,曾擔任岐州刺史。岐州的風俗質樸,梁彥光用不擾民的方式治理,百姓安居,政績被評為天下第一。他轉任相州刺史時,仍用在岐州的寬仁之政治理。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