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而好禮 見義必為的傳統富人

作者:雲兒
font print 人氣: 44
【字號】    
   標籤: tags:

韓漱山先世貧寒,父親韓翁在秀野橋西開店賣成衣,雖然與顯赫行業比起來是微末技藝,卻好善唯恐不及。

某年將近除夕,天降大雨雪。子夜時分,韓翁工作完畢準備就寢,忽然聽見門環震動聲,好像有人倚在上面,又聽見門外有嘆息聲。韓翁秉燭開門察看,見一人持包倚門而坐。

詢問得知是上海某商行伙計,從乍浦收帳回來已是深夜,搭船投宿都來不及了,只好露宿屋簷下等天亮。韓翁吃驚的說:「客人既然收賬回來,一定行囊不空,怎可露宿?就算太平無事,怎受得了嚴寒!陋室雖然破小,尚可以遮風避雨。」

韓翁於是請客人進屋,見客人衣履盡濕,就取出自己過年新衣為客人換上。韓翁又為客人擺上酒菜招待,對客人說:「這是我白天準備用來招待客人伙計的,請貴客聊以禦寒,切莫嫌棄禮數不周。」

當時客人飢寒交迫,正是飢腸轤轤,不料得到了韓翁的款待留宿,而且禮意殷殷,客人非常感激,謝不絕口。客人吃完了,韓翁為客人搭床鋪被,客人安頓好了自己才安睡。

天亮後,風雪更大,無法開船。韓翁又留客人等雪停再走,為客人準備好酒好菜沒有厭煩的神色。

當天晚上客人對韓翁說:「感謝您的高義,我無以為報。聽說華亭縣的米價很便宜,運到上海去賣可以獲利豐厚。我收帳回來,手頭餘銀很多,借三百兩給您做生意如何?」韓翁正色力辭,客人點頭不語。

第二天風停了,韓翁為客人雇船,親自送客人登船。船解纜開船後,客人對韓翁說:「昨天我所說的三百兩放在床底下,您回去收好。明年元宵節時,我在我的商行恭候。」韓翁錯愕,想取來還給客人,而船已經揚帆而去。

韓翁不得已,回來一看果然有銀子在客人床下。韓翁姑且收好,到了新年正月就將銀子全部買米運往上海。

(Fotolia)

韓翁問訊找到某商行,恰逢之前客人從裡面出來。客人見到韓翁撫掌大笑說:「您真是有信用的人!」韓翁告訴他買米若干已經運到上海。客人於是與韓翁一起進商行見行主,告訴他說:「這就是我去年遇到的華亭縣韓先生,如今他運米到了!」

行主致謝說:「敝人的伙計攜重金露宿,若不是足下高誼,幾乎遭遇不測。如今您又如期而至,見利不取。您真是當今的古人啊!」韓翁辭謝不敢當。行主下令打開正廳,請韓翁進入,盛宴款待,如同招待上賓。

吃完飯後行主叫之前客人陪韓翁遊玩,回來時行李都已經取來,行主留韓翁住下。第二天早上,韓翁把買米帳交給之前客人,叮囑他取米上岸,自己要回華亭縣。

客人笑道:「米事已有處置,您小住數日不要急著回鄉。」客人天天陪韓翁遊玩,倒也不寂寞難耐。

幾天後,行主又設宴款待,請韓翁上坐,對韓翁說:「您運來的米已經賣盡,獲利甚豐。如今我更多借給您銀子,請您不辭勞苦幫我販運,所得利潤分您一半。」隨即將一錠巨銀擺在韓翁面前說:「這是您所應分得的利潤。」

(Fotolia)

韓翁推辭了一番才接受,對行主說:「既然承蒙行主委任,謹當效力。但是鄙人有點請求,不知行主能答應嗎?」行主說:「洗耳恭聽。」

韓翁說:「我聽說為善必昌,我想從我所得利潤中分一部分出來周恤貧乏,遇到有好事做也盡力而為。但是韓某出身貧寒,銀子出自於行主,必須行主允許後我才敢施行。」行主許諾,立刻提出兩千兩銀子交給韓翁。韓翁從此更加致力行善,而他所販運的貨物,也總是獲利豐厚。

韓家從此經商成為巨富,人們於是傳說韓翁在秀南橋買新宅時,連家具一起買下,偶然在一帳桌中發現藏寶的線索,於是在梅樹下挖出了金銀。無論如何,韓翁從此更加積德行善,韓漱山繼承家業後也恪守家訓,致力慈善。韓漱山兒子韓洛卿已經中舉,其餘子孫大多讀書有儒名,韓家福報正享之不盡。

坐花主人汪道鼎說:「我遊歷松江時,聽說韓翁事蹟甚詳。韓翁不甚讀書,然而行誼頗高,言必由衷,事無作假。他的好善樂施,都完全出於至誠,沒有絲毫勉強,真有視他人飢溺如同自己飢溺的氣象。所以韓翁雖然出身低微,卻突然巨富。人們只見韓家致富得的容易,卻不知韓家為甚麼致富並非偶然。」

(根據清代汪道鼎《坐花志果果報錄》)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中期名臣韋皋,早年很窮,漫遊到劍門關外時,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相國張延賞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但不久相國就看不上他了,而且越來越厭惡得表露無遺。韋皋悶悶不樂,覺得自己很不得志,經常在幕府和賓客朋友一起出遊,並表明自己的不滿。
  •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浙漕京尹潘景矽與老人交往。潘家種有一株紫木樨,花葉繁茂,煞是喜人。及至盛夏,正是天下一片蔥郁之時,這株紫木樨卻日見槁枯。潘景矽見花葉凋零,心中為之不悅,又恐是什麼不祥之兆,竟終日圍著這株紫木樨嘆息起來。
  • 宰相宋璟的孫子宋沇對音律學很有造詣,唐德宗貞元年間,宋沇進獻樂書二卷,唐德宗讀後十分讚賞,又得知宋沇即是宋璟的孫子,於是詔見宋沇進宮。德宗與宋沇兩人對面而坐,談論音律談得非常高興。
  • 幾頭馿被圈養在圍欄裡,怎麼也出不來。可是有一頭馿竟然用嘴將欄杆搬開,很從容地出來了。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