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背後的故事系列之五

【唐詩故事】相思從此寄餘生——贈李龜年

文/柳笛

那也許是一個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江畔,抑或是一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蘭舟,長安城最負盛名的詩人送別最有才華的樂師。(大紀元資料圖片)

font print 人氣: 212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相思知何物?有人說,那是巴山秋窗下的剪燭夜雨;也有人說,那是柴扉風前的人面桃花。溫庭筠卻深情地反問: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以紅豆喻相思,卻是王維占了先機: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這首樸素清新的小詩,以《相思》之名傳世。但起初,它還有一個緣事而作的名字——《江上贈李龜年》。

那也許是一個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江畔,抑或是一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蘭舟,長安城最負盛名的詩人送別最有才華的樂師。王維遇著李龜年,一雙在各自領域大放異采的才人,便萌生不可名狀的才思。忘記了他們曾在哪一場貴族的酒宴中相識,從此我作詞章你譜曲,京城的春花秋月裡總徘徊著王維賦詩的繞樑聲。

王維此時也許還被官場束縛色身,李龜年卻要漂流南方,是遊歷,是貶抑?想到其在京城曾經春風得意,晚年落魄不得不靠賣藝為生,此番南下的情形,多半不是太明媚的前程。面對遠行的友人,王維預先看到了春天的南國盛景,恰似長安長夜未央的喧鬧,他關心的卻是芳菲似錦中,有幾枝紅豆獨秀。若朋友得閒,請為他多採摘幾顆,那堅硬如石、沁朱似血的紅豆,最能代表離人的相思意。

唐朝最幸福的伶人,非李龜年莫屬。早期的李龜年盛極一時,生在於音樂家族,善歌、篳篥、羯鼓等,更長於度曲。他兄弟三人俱是玄宗時期的著名樂工,曾合作《渭川曲》,受到玄宗賞識,名聲大噪。開元中,禁苑牡丹盛開,紅、紫、淺紅、通白,四本花色絢麗華美,不可方物。玄宗愛甚,移植於沉香亭中,攜楊貴妃一同遊賞。供職梨園的李龜年伴駕高歌助興,演唱的正是李白大醉書就的《清平調》三章。能在須臾間即興發揮,演繹新聲,若無精湛的創作才能和技藝,怎可駕馭?當時,貴妃手持玻璃七寶杯,啜飲涼州葡萄酒,滿面含笑聆聽曲中的美言。玄宗亦為歌聲所感,親自吹玉笛為他伴奏。帝妃皆雅好音律,李龜年一舉便得到兩人的激賞,是以他晚年每每回想此事,都忍不住留戀唏噓。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公貴族也經常請他們兄弟去府上演藝,文人墨客亦樂於與他們結交。李龜年兄弟三人每次出場,賞賜頗豐,便在東都洛陽還敕造私宅,其奢華靡麗規模甚至超過當時的公侯。當絕代樂師的風采無法重現,他的歌聲與琴曲也已化作絕響,後人最為追思傾慕的,仍是那數篇以他為名的歌詩。

大曆十才子之一的李瑞送他《贈李龜年》:「青春事漢主,白首入秦城。遍識才人字,多知舊曲名。風流隨故事,語笑合新聲。獨有垂楊樹,偏傷日暮情。」詩聖杜甫感慨《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只怕尋遍唐朝,再無一人能如他,讓這麼多詩人傾心潑墨,揮灑幽思,把他的故事永遠珍存在婉致的詩篇裡。

文人總是最可愛的群體,他們看待藝人一方面以「倡優視之」,一方面對待真正的藝人又有惺惺相惜之感。許是在文藝領域,詩文與音樂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詩人的作品靠倡家的譜曲傳唱才會煥發二次生命,倡家的演藝也需要詩人的創作素材不斷發展演藝生涯。文藝本身就是半神的文明,若要探索至化境,就不僅僅是技法的鍛練,更多的來自心性的昇華。因而,倡優之輩的佼佼者,亦屬千古風流人物。李龜年或許就是當時最出色的那位,因此收穫了文人的尊重與彼此心靈的共鳴。

在交往的詩人中,在收穫的無數贈詩中,李龜年似乎猶為推重摩詰。安史之亂後,梨園弟子四散,他亦被迫流寓湘潭。面對江南的良辰美景,他也會憶起長安城曾經的天朝風範,大唐皇帝的才略宏圖,還有他與帝王家的種種過往。他對長安,有著無窮的回味與眷戀,然往事不堪回首,回首便是無奈東流水的惆悵。他往往起興而歌數闕,唱的都是長安舊聲,常令聽者悲而罷酒,泫然欲泣。

唐朝最幸福的伶人,非李龜年莫屬。早期的李龜年盛極一時,生在於音樂家族,善歌、篳篥、羯鼓等,更長於度曲。(大紀元資料圖片)
唐朝最幸福的伶人,非李龜年莫屬。早期的李龜年盛極一時,生在於音樂家族,善歌、篳篥、羯鼓等,更長於度曲。(大紀元資料圖片)

有一次,他出席湘中採訪使的宴會,奏歌娛眾,唱的第一首歌就是這支《相思》。他對友人,有著至誠的想念,他對皇家與長安逝去的繁華,何嘗不是更為刻骨的相思?他仍覺不盡興,便再歌一首王維的《伊川歌》:「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徵人去日慇勤囑,歸燕來時數附書。」他借王維的詩,表達了他祈盼玄宗南幸,有生之年再沐聖恩的心願。但任他思心勞勞,憂心切切,此時玄宗年邁力衰,已是風燭殘年,這心事終究是要虛化了。終於,他的精神承受不住多年來的辛酸苦楚,歌歇弦斷,一代樂師昏倒在地。四天之後,他迴光返照忽然甦醒,最終鬱鬱而亡。

對於王維來說,平生詩作大多清靜而富禪趣,表達內心漣漪的文字寥寥無幾。少年時的王維作「每逢佳節倍思親」之句,在重陽節思念故鄉親友;客居孟津時作「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婉述離情別緒。《相思》一詩,短短二十言,更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似乎一生修禪,他總是趨於克制情緒的波瀾,聲聲掩抑,只道天氣晚來秋。而他終究是紅塵中修行的人,向前一步是四大皆空,後退一步則苦海無涯。不知他是否有過「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的進退維谷,但他的情懷,依舊流露於不經不意間,若即若離中。

《舊唐書》說他「妻亡不復娶,三十年孤居一室,摒絕塵累」。王維年六十而逝,結髮妻子去世後,他遂將人生一半的時間默默緬懷。我們只知道他的妻子姓劉,他們的故事像謎題一般永遠塵封在墓穴中,而且在王維的詩歌中覓不到一絲描寫妻子的痕跡。莊子亡妻,鼓盆而歌大道,昭示他一死生、齊彭殤的達觀;潘岳亡妻,作《悼亡詩》三首、《哀永逝文》、《悼亡賦》,無限放大悲痛欲絕的情感。就連始亂終棄的元稹,一邊「取次花叢」,一邊還抒發著對亡妻韋氏的「曾經滄海難為水」。而王維,始終不發一言,在同時代的詩人崔顥接二連三地停妻再娶時,他不悲不喜,只是用行動表達著對妻子的懷念和忠貞。

《紅樓夢》裡,賈寶玉挨打後,著晴雯看望黛玉,送去兩條舊帕。黛玉柔腸百轉,立時讀懂了寶玉的深意,書絕句三首於帕上,作為紀念。馮夢龍曾作《山歌》:「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這般心事有誰知?」大音希聲,極致的相思都是沉默的。就像王維那幽居的三十年,印證元稹所言「半緣修道半緣君」的狀態,但他不說,更不須世人知曉,他只是用他的後半生寫了一首無字的相思長詩。

李龜年定也懂他的這番相思意,才在晚年偏愛王詩,行吟不已。他在末世歌唱著自我的身世流離,歌唱著對前塵往事的相思成灰,最終長眠在王維的詩歌裡。#

點閱「唐詩背後的故事」系列。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描繪九九重陽節的詩句。圖
  • 盛唐時期到中唐時期以山水為審美對象來表現詩人內心世界的一些詩人,他們是盛唐時的王維、孟浩然、裴迪、常建、儲光羲,中唐時的劉長卿、韋應物、柳宗元等詩人。
  • 韋應物(公元 737─792),是唐朝代宗大歷年間(766--779)有名的詩人。他的詩以寫田園風物而著稱,是繼陶淵明、二謝和王維、孟浩然之後的又一個田園詩名家;而他自成一體的簡淡古樸、澄澹空靈的詩風,則是唐代詩人中非常接近陶淵明的一個。
  • 孟浩然(公元 689─740),是盛唐時期與王維齊名的大詩人。他與王維合稱“王孟”,是唐代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詩大多以寫隱逸和田園生活而著稱,其清淡、自然的詩風在唐詩中獨樹一幟
  • 宋代以前,古書中常有名人逸士修道得道的記載,如王維、孟浩然、白居易、許宣平等等都好道,許宣平更位列神仙。唐代著名的詞人和詩人張志和則是又一位載入仙傳的名隱。
  • 唐代的山水畫繼隋代之後,更為蓬勃發展,趨於成熟,並且形成風格不同的兩大主要流派。一是以武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俗稱大小李將軍)為代表的青綠山水;一是以文臣王維(俗稱王右丞)為代表的水墨山水。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中國唐代詩人王維筆下的陝西藍田,可當年讓中國畫聖王維陶醉其中的綠水青山早已變成癩痢頭。
  •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的這首七言絕句是為送友人去關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因詩中有」渭城」和「陽關「,故亦稱《渭城曲》或《陽關曲》。
  • 相傳漢代閩越國有一男子被強征戍邊,其妻終日望歸。后同去者歸,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終日立于村前道口樹下,朝盼暮望,哭斷柔腸,泣血而死。樹上忽結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艷,人們視為貞妻摯婦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又叫“相思子”。唐代詩人王維有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几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根据故事借物抒情表達相思,委婉含蓄,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
  • 在正宗的潮式筵席上,頭道菜和末道菜通常都是甜食,據說傳統上講究「甜頭甜尾」,而芋泥往往就是作為最後一道「壓軸」甜食出現的。芋頭歷來是潮汕的土特產,唐代詩人王維也曾經對芋頭的美味讚不絕口,「香飯青菰米,嘉蔬紫芋羹」。

評論